“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简明的诗句,生动描述了人民军队359旅“又打仗、又生产”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垦事业,为党和人民军队战胜极端困难、绝处逢生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构建起长效机制,凝聚成永不褪色的红色灯塔。千千万万湖南人,响应党的号召,争先恐后投入屯垦戍边,无私奉献青春才华,把荒原变成粮仓、戈壁变成绿洲、盐碱滩涂变成良田、荒山野岭变成胶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没有路你走出一条路,受过多少累、吃过多少苦,日里夜里你迈开大步,带我把理想追逐…”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一首“紧随你的脚步”从垦区唱响,唱出三湘儿女“永远跟党走、无悔戍边疆”的心声,把人们的思绪又带回到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芒种时节,记者来到浏阳市北盛镇,眼见成片平坦的水田,早稻在拔节生长。上世纪20年代,王震在此领头闹革命,组织“庄稼里手”拉起浏北游击队,参加秋收起义,一路紧跟共产党南征北战,成为开国上将。位于北盛镇马战村的王震故居,始建于清末,是一座黄土抹墙、青瓦覆顶的农家院落。1908年,王震在这里诞生并在此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在陈列物中,有一封王震写给弟弟的家书,落款是1967年10月28日。在信中,他对谷种、沤肥、插秧、收割,问得十分详细,流露出对家乡农业生产的真情关切。北盛镇政府的同志介绍,广东、新疆、海南、黑龙江等省的农垦部门多次组团前来,或投资办厂,或参观学习,感悟农垦精神,牢记初心与使命。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边区干部战士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菜、没有纸,冬天没有被盖。”为解决十分严重的困难,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由主持中央财经工作的李富春具体组织开展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1940年6月,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的湖南宁远人乐天宇,实地考察中发现了南泥湾。
”王震带头参加生产劳动,每个连队成立生产组,长期搞生产;其余官兵在军事训练之余,抽两个月至三个月参加生产,农忙时还要帮助老百姓。上自旅长、下至炊事员人人动手,改良沼泽地种水稻,向阳山坡造梯田种小米、高粱,营房周边种蔬菜、洋芋。庄稼种上后,又按照“一人一羊,二人一猪,十人一牛”下达养殖任务,修砌猪圈和羊圈,周围打土墙防备狼虎豹。到1944年,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种地26.1万亩,产粮3.7万石,养猪5624头。
除满足自给外,上交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即耕种一年、够吃一年,还留下可吃一年的余粮。除了种粮食,359旅还开办了被服工厂,人民军队和老百姓丰衣足食,加深了军民“鱼水情”。”孙琴回忆,自己5岁时随奶奶到北京住过一段时间,还记得饭后有水果吃,北京的水蜜桃很甜,吃完一个还想吃。”王震家族后人王庆炳说,湖南人会种田、会养猪,吃得苦、霸得蛮,才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新疆兵团石河子军垦博物馆陈列着一本《共产党宣言》。
这本陪伴王震一生的《共产党宣言》,为十六开线装本,雕刻印刷,文中有许多王震的红笔批注,体现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1950年初,王震下达命令,要求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农业生产。在719团驻防的库尔勒开都河岸,战士们白天拉犁开荒种粮,晚上住在原始洞穴式的地窝子里,每天最多干活达到14小时。为了使广大官兵扎根边疆,王震上书中央,要求组织动员大批女同志进疆,参加建设充实边疆。
中央军委很快做出了5年内动员10万女青年入疆的计划。“湘女入疆,有的编入被服厂踩缝纫机,大部分下放到农场干活。”史珂还记得,骑兵部队解散后,战马分配给农场运输队。小时候,他见到战马驮运午饭,炊事员用手拍一下马背说:紧接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央于1975年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农垦总局。3年后,王震写信给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恢复生产建设兵团。1981年8月,在王震、王任重等人陪同下,77岁的邓小平到新疆视察,听说北疆推广地膜棉花,他格外感兴趣。“王胡子,你在新疆把地膜棉花推开了,这个办法不错。
”王震率部队进疆后,请来苏联植棉专家迪托夫教授,采用地膜覆盖等一系列科学技术,在玛纳斯河流域种植3万多亩棉花,当年平均单产皮棉50多公斤,打破了北疆不能种植棉花的旧传统。史珂称,湖南人左宗棠在清末收复新疆,从陕西潼关至新疆哈密修通大道,下令士兵在大道两旁遍植杨、榆、柳等行道树。王震率部队进疆,带领官兵种棉花,被人们赞誉为“左公柳、王震棉”。”史珂称,先辈流血流汗,筑起屯垦戍边的“生命界碑”,留下了丰厚的战略遗产。
4年前,金健米业携手黑龙江天正粮油食品,进驻地处北大荒的尚志市,创建粳米生产基地,辐射周边五常、延寿,每年收购加工原粮10多万吨,生产的金健东北长粒香米、五常大米供不应求。”黑龙江金健天正公司董事长陈文兵说,沿着先辈的足迹,公司将扩大产能保供给,为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出力尽责。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考察,首站来到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习近平逐一察看当地出产的米油豆奶等各类农产品,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
”原湖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廖克勤回忆,听了王震的报告,在省军区司令部工作的父亲廖瑜一周内写好申请,母亲也放弃了人民银行长沙中山路支行的工作,抱着未满周岁的儿子,与1000多名驻军及家属一起,乘火车辗转来到北大荒852农场。一到农场,住进窝棚样式的“马架子”,连里组织大家弯木做辕、搓麻为索,靠人力拉犁开荒。后来,廖克勤知道,各地进驻北大荒的湘籍军人有5000多人。廖克勤记得,农场种植的水稻品种主要是“农垦58”。
上世纪60年代,王震也支持家乡种植“农垦58”,这个品种在湖南推广到1800多万亩,成为湖南历史上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此后,几代农垦人接力奋斗,北大荒开发耕地3500多万亩,年产粮食70亿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仓”。”祁东人萧成明记得,自己刚读初二,跟随哥哥到大队报名,通过了审核,心里很高兴。当时的房子是毛草顶、竹笆墙,四段竹子埋在土里搭个床。男人放大树,女人砍小树和杂木,一尺一尺清理出土层,一棵一棵种上三叶橡胶树。短短3年,云南农垦橡胶种植面积从5万亩猛增到20万亩。
我们孝敬父母,也更爱他们驻守的土地,那里凝聚了他们的青春和血汗,值得后代用生命去守护和传承。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不是本地人自然繁衍形成,也不是一个民族或者地域人口的简单迁徙。他们是戍边官兵、复转军人、支边青年、知识青年、科技人员,都有钢铁般的意志,从内心深处坚定地跟党走。南泥湾“第一犁”、八千湘女上天山、北大荒变“北大仓”、彩云之南种橡胶,这些奇迹都与王震紧密相连。而在浏阳北盛,王震的族人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心中只有国家”,对祖国、对人民不求索取,只有奉献、再奉献。
只要党一声令下,湖湘儿女自觉担当开荒先锋,举家戍边,几代屯垦。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不同地域、众多层次的人群,凝聚在同一面拓荒的大旗下?采访中,记者得出的答案是,他们出于对共产党的高度信赖,甘愿付出青春和血汗,凝聚起“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他们爱党爱国家,就是要发扬农垦精神,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他们爱边疆,因为那里是老一辈流血流汗的地方,无论如何也不能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