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跃马扬鞭,登山观海,吟诗抒怀,毛泽东笔下的曹操是一位文武兼备的英雄。从据守江东的孙权,到匡扶汉室的刘备,在朝纲混乱、豪强混战、宦官纷争、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无不称得上是英雄,在夜空中闪耀光芒。素有“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之名的曹操,何以成为这群星中最亮的一颗?”曹操之所以能在英雄辈出的时代脱颖而出,就在于他不一般的人生格局。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曹操很早就认识到“天地间,人为贵”。

王朝腐败,皇亲国戚、官吏豪族垄断一切,百姓无以聊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得他“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不戚年往,忧世不治。”老去甚至死亡,都不是自己最担心的,最担心是年华如水一般流逝,还有那么多大业未完成。曹操不仅对天下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还有着神圣的使命感。乱世之中,曹操随机应变,对天下局势的走向和自身命运的浮沉显得格外谨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虽不能算是纯粹的儒者,但作为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他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为统一大业而奋斗。

这种忧患意识与神圣的使命感相结合,使曹操的诗文都具有一种慷慨悲凉、感人肺腑的力量。作于晚年的《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这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指斥曹嵩是“乞丐携养”,而曹操本人则是“赘阉遗丑”,强调了曹操出身于大宦官家庭。据史书记载,曹操年轻时“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却博览群书、爱好兵法,接近名士阶层,渴望摆脱原生浊流豪族。

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是这样说的,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他曾下《举贤勿拘品行令》,要求幕僚下属推荐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即便是不仁不孝,也不许遗漏。同时,他也坚信"德厚流光"的古训,重视表率作用,为其子选择师傅都极重德行。曹操让"名高德大"的北海名士邴原为曹丕五官府长史。"我儿子懦弱无才,恐怕难以走正道,我有个过分的想法,想委屈你去匡正勉励他。

这虽然是出于我对你的信任和倚重,但也不能不令我惭愧啊。曹操很早就意识到,贫富两极分化是东汉末年社会剧烈动荡的根源。另一方面,加强了对劳动力的控制,而这也是裁抑豪强政策的一部分。《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文学史上,一般认为,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第一个“自觉时代”,是“人的觉醒”,第一次有了以文学为目的的写作。建安文学的繁荣及其赢得的独特历史地位,都离不开曹操对文学的爱好与重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短百余字的《短歌行》,从忧世伤时之情开始,以周公吐哺的胸怀与壮志为终,因天下之故,求才热诚跃然而出。东汉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曾当面说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聪明秀出的人称为“英”,胆力过人者称为“雄”,凡能称得上英雄的人,不仅要文才谋略具足,还须胆识与武力相得。

正史《三国志.武帝纪》的作者,曾在蜀汉为官的陈寿评论曹操为:”他说曹操“该韩、白之奇策”,推崇曹操用兵犹如韩信、白起,《异同杂语》也说曹操特别喜爱阅读兵法,还曾为《孙子兵法》写过注释。”可见,曹操也是个武力与胆识具足之人,只是曹操的“雄”力,在他“英”才的光芒中略显黯淡罢了。曹操不只是个英雄,他可算得上是多方位天才型的人物!在这片夜空之中,唯有那些最英勇、最伟大的人类,才是其中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