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什么是鲁迅精神革命历程上没有割舍掉的“旧东西”,那朱安一定是第一个,她是鲁迅到死都没摆脱的一个古董摆设,大概比书房的纸镇还要沉默。朱安已经将自己完全物化成了鲁迅的“东西”,并且这使她身心满足,不知是41年的自我塑造,还是在两人结婚的那一刻,她就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

终于,花轿停在了周府门前,围观的人看见周府处处张灯结彩,围在一旁的亲戚都喜气洋洋,而站在人群中间的一位年轻人冷漠到格格不入。隔着花轿的帘子,新娘没感受到这样的差异,迫不及待地探出一只脚,但新娘没想到轿子这么高,那只绣花鞋“啪嗒”一声掉地,一只三寸金莲露了出来。

与其说朱安是鲁迅母亲送他的礼物,不如说朱安是鲁迅送他母亲的礼物,鲁迅为此暂时搁浅自己的革命理想,服从母亲的意愿娶了她,对她也尽到责任,全了母亲的心愿。类似如此的旁敲侧击,鲁迅未必没有听懂,只是鲁迅不是母亲的提线木偶,也不会因为朱安的怨气而满足她的愿望,和她生孩子。

1919年,朱安终于有了和鲁迅住在一起的机会,只是朱安与婆婆住在朝南的两间屋子,而鲁迅自己住在北屋,修建了隔断,戏称之“老虎尾巴”。“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得虽慢,但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我现在没办法了,我没力气爬了。

”从鲁迅的《伤逝》中确实看出他对于私奔的爱情有所顾虑,但是在现实里,他做到了和封建的抗争,彻底地和大家长割席,独立的选择了自由的爱情。过世前她曾找人代笔给许广平写信说要和鲁迅葬在一起,但最终没有如愿,独自葬在保福寺,连一块墓碑都没有,就这样结束了孤苦的人生。

鲁迅对朱安留下的话,太少了,以至于空想就会大错特错,自鲁迅回归“人性”研究运动后,朱安的悲剧究竟是时代的伤痕,还是个人的选择在学术界存疑。这在现在看来是有些屈辱,明媒正娶的夫人还要被外室同情,但朱安本人对许广平心存感激:“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她的确是个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