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殿内北墙神龛上方镶嵌有一块“魁星踢斗”碑,高60厘米、宽130厘米,右侧是“克己复礼、正心修身”八字构成的人形“鬼”字,人形“鬼”字即是魁星,面左,一腿后踢,腿脚之上有一“斗”字,两字组成一个“魁”字。这是我国古代常见的吉祥图案,王家庄的这幅组字图案其实并不典型。典型的图案,“克”字的一横被画成一支魁星右手所执、笔头朝后指向“斗”字的毛笔;

“復”字的一笔伸出,末端添作“口”形,似魁星左手托一砚台。我国古代还有“魁星踢斗图”“魁星点斗图”的图画与雕塑。图画和雕塑都以写实为之,“鬼”就是想象中的青面獠牙、赤发突睛之类的鬼怪形象,那“斗”也就不能够是个字,而是画或塑作一个方形的小斗,形状如同从前量粮食使用的器具。如果这斗不是鬼用脚踢、用笔指,而是一手端在腰间,则称作“魁星捧斗”。魁星,北斗七星中构成斗形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颗星,一说指其中离斗柄最远的天枢星。魁星本作奎星,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后世附会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因其在科举中掌管考取与否,又改“奎”作“魁首”“魁元”之“魁”,俗就“魁”字取形,造为鬼举足而起斗之像。

“点斗”的“点”字,意即魁星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这块碑虽然并无太大的文物价值,但是终归是稀缺的历史遗存,记载着当地旧时的文化信息。特别是因颇费琢磨的“魁星踢斗”图案,有地方文化爱好者将这块碑与张夏街道靳庄村“十字天书”碑、孝里街道马岭村“风雨竹”碑,合称“长清三奇碑”,所以更应进行细致的研究,争取作出较为正确的解读。对右侧的图案,人们并无原则性的歧见,而对左侧碑文的辨识、标点和解释,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各种已有的释读,在此不能一一抄录与辨析,我的释读如下:

1977年12月20日发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又将“皃”作为“貌”的简化字,使用了近10年,于1986年6月24日废止。碑文应写“皃”而写成“兒”,行书草书中两字相混淆乃普遍现象,只是“兒”写作“皃”的较常见,反之则少。“貌”,仪表,形象,神态,风度,亦即今日所言“精神面貌”。”清代汤翼初于道光二十二年奉题子恬《泖湖秋泛图》,写道:“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家学子的必读之书,“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更是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出题依据。

“使”字此种写法见于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名帖《祭侄文稿》第三行第二字,只是碑上此字竖撇应出头而未出头。此处“上乘”非上品、上等的意思,“乘”乃动词,在这里可解作凭恃、搭乘、攀附。此句意即“‘貌则古’‘文则经’可使你执笔可上达魁星”,或“得到魁星的垂注”。与今之常用“荟萃”意思相近,但“荟萃”多用于人才或精美之物。应须是两者兼备,科举考试时方能笔墨灵通,文章中试”。古人在碑文中常选用这种写法,其动机也许类似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回字有四样写法”。

“壬申孟秋之月”,“壬申”有研究者认为应是1932年,我意应是清同治十一年,待捋完全文再解释。古时碑文写到年月,常与前面的“时在”“时”断开,而另起一行。此句人们往往在“学士”后加逗号,解作碑文作者“效仿李青莲言此”,“希望后生坚持求学之意”。李白年轻时在故乡蜀地漫游求学,曾去拜见当时的文坛名家、渝州刺史李邕。这李邕就是后来做北海太守时,请杜甫在济南历下亭喝酒的那位。

应是李邕不喜欢李白的放言高论,两人的会面匆匆了事。”因之,碑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头一段的“貌则古”等文字以及“魁星踢斗”图,乃“效仿青莲学士诗中所含的希望后生勇于求学之意,而挥写于松云轩窗下”。严格讲,李白的典故表达的意思是后生可畏未可轻,而不是“希望后生勇于求学”,但典故里总归包含了“后生”“勇敢”“求学”这几个元素,因此言“仿青莲学士”云云,还也说得过去。”由此可知碑文作者应甚为喜爱李白其人其诗,在碑文里言及“青莲居士”大有原因。

从碑文可知,其内容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科举考试在清光绪三十一年便宣布废止,所以此碑不可能制于民国时期。再者,1932年村里百姓还集资捐款创建已经过时的魁星殿,并刊碑以求“以志永远”“后世纪念”,几无可能。当然,说此碑制于1932年的上一个壬申年,即清同治十一年,也是一种推测,往上再推60年,也不是没有可能。现魁星殿内也找不见当年比“魁星踢斗”碑更为重要的、记录修建捐款人姓名的善行碑。

这亦可作为此殿此碑年代久远,殿宇或曾大修、改建的一个旁证。您想,修造这么一个仅有三间石屋的山野小庙,“乐捐善士”之众,竟然尊姓大名一块碑容不下,需要刻两块,还分列“两壁”,令人难以置信,似乎未成事实。这块碑的图案、文字应是清代一位乡间读书人所为,写作和书法水平皆属一般,且含游戏成分,作者或有自知之明而不肯署名。然而经过百年来的一番番涤荡,即使在穷乡僻壤,先人留下的旧物亦寥寥无几,因此对这残存的历史记忆,我们不能不予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