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高29.4厘米,宽15厘米,高浮雕,有轻微风化。肉髻,面相方圆,丰满,眉毛用阴刻线表现,细长弯曲。雕像隆起明显,嘴角略上翘,两耳下垂近颈部,面带微笑,神情安详。此佛像雕刻细腻,表面处理光滑,为云冈小型佛像中的精品,因仅存颈部以上,从头部特征观察,为云冈二期(公元465-494年)雕像。砂岩,浮雕,高54.7厘米,宽22.9厘米,有轻微风化皇作立长立形,菩萨像站立其中。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开始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合作。
头顶结肥大的高髻,溜肩,面带微笑,头发由额上中分,分于两鬓,垂至肩部。破帛交叉,左臂下垂,似手提裙据,左前臂举起,抚于胸前两腿分开,两脚呈外八字站立该菩萨装已汉化,但破帛交叉处并无穿璧由此推测,此龛像应是云冈二期至三期前段的作品。这一时期云冈石窟的龛形主要有圆拱形顶、銮形和屋形龛三种。菩萨头部略向右侧,由此推测,此龛像原来应是某一佛龛左侧的肋、侍菩萨像。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
砂岩,高浮雕高27.4厘米,保存较好面形瘦长清秀,目微闭,发式同前述菩萨像,头顶高大的发髻,髻之正面雕成两个圆形与一个三角形组成的纹饰,也可能是冠。砂岩高26.7厘米,宽13.5厘米,表面稍有风化肉髻,面相瘦长,神情安祥,应属云冈三期作品,无照片资料,笔者访问该馆时,从库房取出所亲见。颅顶圆秃,面相方圆,丰满,面带微笑雕刻洗练,传神,颇有几分童真与6窟的弟子像较为相似,属云冈二期作品。两侧护卫山门的八根特殊龙柱。
坐佛形象与云冈中部窟群窟外立壁所雕千佛相同,应是云冈三期作品。1921年购入,砂岩,高浮雕高29厘米高髻,发髻上部呈三角瓜面相丰满,神情安祥,为一正面像表面风化较严重,鼻头残损造型与云冈石窟第g窟后室南壁拱门上侧供养天,第7窟后室南壁拱门上侧及第6窟南壁上层西侧佛龛右侧供养天同,应是云冈二期的典型作品。表面略有风化,鼻尖部残损酷似云冈第5窟阁楼上层东侧者,为云冈雕像中的精品,属云冈第二期。1927年入藏,砂岩高20厘米,脸形瘦长,两眼微闭,头戴花冠冠之正面雕有花纹:其面目特征为云冈三期的典型形态,但此种花冠在云冈似不多见。皆残,仅中间一尊保存膝以上部么佛身着双领下垂袭装,身后有椭圆形背光。在古代的地位仅次于龙和凤。
值得注意的是,三尊坐佛并不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呈一定的弧度分布。因此推测它应是背光或拱形龛龛嵋的一部分这类题材多见于云冈二、三期雕像中。砂岩高49.5厘米,小肉髻,宽额头,面相方圆,眉毛用两条流畅的阴刻线表现,嘴角上翘,面带微笑,雕刻简洁传神,为云冈二期作品中的精品,保存完好。砂岩高38.5厘米,肉髻,脸形比图十一所示佛头略显清秀耳细而长,鼻隆起,表情含蓄,与19窟诸像相似,是云冈石窟早期的作品,应出自昙耀5窟。多年的打渔生涯让他和扎龙湿地的野生动物们逐渐混熟了。
砂岩高41.3厘米,肉髻,脸形瘦长,耳朵不及图十一和图十二两佛头双耳那样细长,外眼角稍有下垂,保存完好与云冈西部洞窟雕像风格一致,是云冈三期作品,雕凿于迁洛之后。在云冈石窟,佛龛的台座上常常刻有浅浮雕的胡服男女供养人,站立一排,如13窟、11窟东壁等、本尊供养人头像即属此类因为其脸向右侧斜,所以是配置在佛像的左边。砂岩,高浮雕高54.5厘米,眼圆睁,口大张,脚下蹬束帛,作回头张望状。云冈石窟拱形龛两侧常雕虎、龙、鸟等动物,左右对称,两动物的身体后部上卷,形成皇嵋,造型流畅优美,其中带束帛的造型主要流行于二期的中部窟群,三期多无束帛,或将兽头简化,因此该石雕应是二期作品。公园内有我国近百年来设计和铸造最大的一尊铜像――贺龙铜像。
砂岩,高39.2厘米,额头以上风化严重,并已有剥离。肉髻较大,宽额头,眼角与嘴角都上翘,两耳细长,为云冈二期作品特征日本学者推测可能出自云冈第2窟,其时代特征是吻合的,经实地测量,佛头的尺寸与残存的佛像比例也合适,极可能是2窟东壁南侧第二龛以北数第三龛)倚座佛的头部。砂岩,高39厘米,有部分剥离肉髻较高,宽额长耳,眼角与嘴角都上翘,用阴刻线划出高挑的眉毛,面带微笑,神情安祥、自信。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体育部、艺术学院等多方合作。
属云冈二期品,日本学者亦认为出自云冈第2窟.,不知所据。日本学者认为“相传是第6窟明窗左侧表现的菩萨半跏像的思惟手”,推测是有一定道理,但因目前尚没有该菩萨像的具体尺寸,故难作准确的判断。云冈石窟规模宏大,造像繁多,而流失海外者亦不少见以上近20件石像,多属云冈石雕之精品,对研究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等具有极高的价值;文物回归祖国,在老李看来,一要看时间机遇,二要看综合国力;将满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计划列入黑龙江省文化强省建设规划。
不仅是日本,想想罗浮宫、大英博物馆等博物馆的藏品,还是非常心痛的,盼着这些国宝都能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