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天,包括新民晚报等上海主流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上海英勇投入武汉保卫战的1649位逆行英雄的闪亮名字!显然在铭记白衣战士的功绩方面,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份刷屏微信朋友圈的名单,极大地鼓舞着战斗中的天使们!笔者熟悉的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徐迎佳同志,心潮澎湃地告诉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她不仅在英雄榜上看到了自己54位五院同事的姓名,而且更明确地感受到了党和人民对逆行英雄的关爱之情。

这位在行业内很出色的五院骨干,曾经拥有美国一流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经历,也到访过以色列和新加坡等医务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国家、对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卫生政策了如指掌。那种自上而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可战胜的豪迈气概;同时极为重要的是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对疫情、对社会生活的客观冷静反映和精确指导等…都是西方社会所暂时不能理解的,也是国际同行羡慕的要素。

徐迎佳告诉我这些雨夜下的感知,是希望作为智库从业人员的我,能够把她的感知融入讲好中国故事的序列。她还强调,医务界也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自己在抗疫斗争就遇到了好多起无条件的支援。上海虹桥机场对其抗疫急需物资、紧急安排特别通道输送到武汉雷神山阵地的义举。为此她还特地给机场方面写了封情感真挚的感谢信,而写感谢信对这位大医来说也是头一回。我觉得徐迎佳的文笔相当好,她则很谦虚地表示得感谢自己早年在上海嘉定一中接受的基础教育。

经历过武汉保卫战和全国总动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无疑空前增强!在这方面,各界对医疗卫生战线的鼎力支持当然值得我们加以铭记和广泛弘扬。除了文字,我顿然发现艺术家们也已经展开了创作的激情!如钟南山院士本人的动人事迹被定格为国画、油画、雕塑和刺绣等各类艺术形象。还有一大批无名的白衣战士也拥有了坐标般的不朽艺术作品,我理解这理应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了。这方面较为出色的是中国美术馆及其吴为山馆长的创作,即面对疫情中国美术馆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组迅速组织艺术家展开抗疫题材创作。

目前第一批雕塑作品已经完成,其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使命》运用了洁白的汉白玉石材质,象征着白衣战士的圣洁与纯粹。这既是对医护工作者发自于内心的尊敬,又是为医者仁心而立丰碑。其名为《使命》的雕塑,塑造了一位身穿防护服的女军医,以庄严的行礼,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和由内心涌动的神圣使命感。她是所有白衣战士精忠报国的形象代表,她是众志成城、不辱使命的伟大精神的纪念碑!徐迎佳本人自然看到了,她觉得这尊雕塑很有思想和品位,加之女性形象和标准的军礼,让人肃然起敬!我的复旦大学同班同学屠宝迪,目前是上海静安区的一位基层公务员,他喜欢做正能量的事,平常就充满着强烈的民生情怀。如今上海处在抗疫主场的位置,尤其是要严密提防可能的境外输入型的风险,因此,老同学屠宝迪直言不讳地告诉我,还没有到可以松口气的地步,仍然要严防阵地。

他的阵地就在火车站入境口岸,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来准备、得和当班的同事们一起战斗一个上午。看着他盔甲般的临战照片,我觉得气质上很像他大学期间钦佩的斯巴达勇士啊!救死扶伤乃医护人员职责所在,去战疫一线防控疫情、救治病患,不愧为白衣战士。无独有偶,我另一位复旦大学的同班老同学崔永革也对《使命》作品倍加赞赏。他的老家是古都西安,复旦毕业后曾在老家的博物馆工作过一段时间,但他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移居意大利了,并在当地从事对华贸易工作。

崔永革一直心系着故土,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也带孩子回老家品味过传统文化和充满故国情怀的博物馆。白色代表纯洁,是很好的艺术设计,而雕塑整体感简洁、朴实、主题突出,和著名的维纳斯雕塑异曲同工,都是大爱的化身。我自然也很熟悉维纳斯雕塑,因为初中时候的美术老师特地说明过“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够接起古希腊女神的手臂”。

忽然觉得手臂在肩,庄严敬礼的《使命》,更是雕塑艺术的升华。如今他在疫情严重的意大利,看到这样的作品自然倍受鼓舞!这些当下创作的作品,反映了当下的情感,当下的期望,记录了这非常时期的现实指标。也许这许许多多的作品,在未来的历史中将汇成一件作品,即抗疫丰碑!它为历史提供素材与文献,为我们的精神史积累坐标点,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为一篇宏大而深刻的史诗写下诗行。

我经常调研的天平德育圈主力单位南洋模范初级中学,是上海很早就展开雕塑美育的学校。作品的主题紧贴时代的主旋律,雕塑整体简洁流畅,具有昂扬向上、充满必胜信念的气质,自然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因为如今的学子,接受艺术教育的渠道也多样化了,音乐曲调和雕塑等美术作用一样具有育人风骨的滋养价值。我顿时就豁然开朗,想起在抗日战争那样艰难困苦的岁月中诞生了不朽的《黄河大合唱》,现在应该也能诞生力作吧!

我是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徐迎佳,提笔之际发觉往日都是在收和读感谢信,写感谢信还是第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完全打乱了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节奏,回想一个多月来的经历,国难当头之际,抓狂无助之时,得到各位新、老朋友的无私帮助,无疑如同黑暗中点燃了明灯。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进出机场,每次降落上海,无论准点还是延误,白天还是凌晨,都感到温暖,这不单纯是回家的满足感,更源于上海机场的温馨和高效给普通上海人的自豪感,没想到疫情将我们与机场集团结下更加深厚的情谊。

疫情来的悄无声息,在举国欢度春节之时,年初一医院开了紧急会议,拉开战疫的序幕,医疗物资储备短时间无法满足需求的暴涨,于是乎,除了安排一线医护的抗疫工作,我们开始全球筹募医疗物资。身边的同学、朋友,无论职业,无论地域,很快成为甄别口罩和防护服的专家,海淘们千辛万苦找来的资源如何迅速到达最需要支援的医护手中,平日里易如反掌的事情,在战时物流停摆的情况下变得艰辛无比。感谢上海机场集团冯昕总裁和蒋云强总经理的特事特办,高效协助;
也感谢虹桥机场沪港公司解红军书记和机场集团贵宾服务公司的曹亮总经理,在我们转运医疗物资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平时不值一提的小事,此时让人泪目,看到前方医护戴上、用上我们募集到的医疗物资,更有保障地去帮助病患时,心中的感激之情很难纸笔表达。一批批医护驰援武汉在机场集合,拥抱家人、挥泪告别之时,机场的温馨广播给了大家无比的安慰。
每次送行医疗队出征,总能看到冯总和蒋总亲临现场指挥,解书记忙前跑后地协调,机场从打包、托运、安检,直至盒饭安排,事无巨细、高效有序,心中的温暖之情多少驱散些送别队友的感伤。上海机场集团的人文关怀、灵活高效在特殊时期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上海人,作为医护岗位的老兵,很感慨在祖国危难之时,各行各业之间的协作和理解,让我为自己是上海人,是一名医护工作者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