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日报讯叶铭华,今年24岁,是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学生。大三那年,他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做骨髓移植。等了三年,终于等来了相匹配的骨髓,但50万元的基础医疗费让他和家人愁眉不展…

“我捐3000元,虽然钱不多,只是希望带个头,能有更多的人来帮帮这个大学生。”家住拱墅区大关小区的楼克文老人,今年93岁了,说这句话时,他声音突然哽咽了,用双手抹起了眼泪。楼大爷泥水工出身,有一手好本领,专制白鹤雕塑,他非常有爱心,退休后也经常做好事,曾向社会各界赠送多只白鹤雕塑。

老人从《杭州日报》得知叶铭华的遭遇后,心里就想着要帮助他,于是带着3000元现金赶到报社,希望帮忙转交给叶铭华。除了楼大爷,还有一位退休教师也致电本报,希望捐款给叶铭华。截至目前,叶铭华的支付宝账号已收到捐款21415元。

更令叶铭华感动的是,这些爱心人士,在捐款的同时,还在备注中附上了祝福语。账户名为“慧珍”的好心人,捐了500元,备注里写着:“我希望快点好起来,成为一个健康人,为爱我的人、为社会奉献力量。

”其实,骨髓配型成功以后,叶铭华基本每周都要去浙大一院,进行移植前期的治疗。”上周日,叶铭华突然晕倒,被送入浙江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急诊。老叶不放心儿子,打算留在杭州找一份工作,和妻子一起照顾儿子。现在,叶铭华和家人租住在下沙学校附近,因为租金便宜。

下个月骨髓移植后,他们打算在浙大一院附近租个房子,方便定期复诊。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各种平台的捐助、本报的筹款以及学校的补助,总共加起来已有30万元左右的善款,但距离50万元的医疗费依然有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