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有关《西游记》的影视作品,包括早年的戏剧,唐僧总是以头戴五佛冠的形象出现。以至于在大家到西安旅游,在太雁塔广场见到玄奘法师的雕塑时,一时间有些不适应。当年佛陀驻世期间,并不提倡僧家戴帽子,除非因为身体原因。一如僧衣在我国,从亚热带到亚寒带,因地制宜地在原有规定的“三衣”外增加了其他装束。僧帽也是如此,不仅在我国颇为普遍,同时随着地域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唐僧的毗卢帽之外,我们同样非常熟悉的就是济公活佛所戴的僧帽了。
在有的书中称这种僧帽为毗方帽,但也没能查询到出处。而在我国北方尤其是藏传佛教地区,僧帽多为铲形,类似鸭舌帽,前端突出。第三就非常具有地域特色了,是为了有效防止冬天时雪地反射对眼睛造成伤害,可以说冬夏皆宜。不具有保暖御寒等实际功能,而是一种针对性的装束,在重大场合还是身份和角色的具体体现。在我国藏传佛教地区,法帽的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三十多种。有的源自有印度,而更多的则是我国藏传佛教自身发展起来的仪轨制度,在世界佛教界中独树一帜。
在重大法事中,主持高僧都会戴五佛冠,也就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所见唐僧日常所戴的毗卢帽。五佛冠因上有五智如来而得名,在主持不同法事时,五佛略有不同。五佛冠在汉传佛教水陆大法会上仍是仪式主持者的重要装束,也是唐密融入显宗的表现之一。另外还有以梵文或藏文字母书写种子咒代表五佛的法帽,也称五佛冠。如上图,在现场诵经的僧众所佩戴的五佛冠就是这样一种。这种鸡冠形的黄色法帽是格鲁派最常见的法帽,遇重大场合,规定人人佩戴。
而另一种桃心形状,中间有高高耸起的尖顶,两侧有下垂延片的法帽,则不是普通僧人可以佩戴的法帽了。这一传统是从印度传来,法帽最开始均为红色,为藏传佛教各大教派通用。格鲁派兴起后,有了黄颜色的班智达法帽,但含义基本相同。在藏传佛教,拥有班智达称号者,意指通晓五明和十明的大学者。同时,随着活佛转世制度的出现,藏传佛教各派之间,和某一派别中分别象征各自世系和传统的不法帽也应运而生。总之,我们知道僧帽和法帽两者之间外形不同,作用各异。对于玄奘法师这样一位行脚僧而言,不会整天戴着毗卢帽,这既不符合仪礼,对行路而言也多有不便。《西游记》中,唐僧在各国为兑换通关文牒而进宫面见各位国王,为庄重起见,以佛家礼物着装,这时候佩戴毗卢帽当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