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音大约是在魏晋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社会动乱,处于水深火热的民众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救苦救难的形象来拯救他们,观音的传入正好满足了民众的心愿,所以信奉观音在当时社会盛行,并一直流传下来。历史不断更迭变化,观音也随着历史的更迭不断融入东方文化元素,从最开始的纯印度观音形象逐渐转变成为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观音形象。三十三观音是观音菩萨本身不同的形貌,以姿态、场景与所持法器来区别。

三十三观音各相之间区别并不太大,很多特征也不是唯一的,有些观音图像既可作此解,亦可为彼说。其中除白衣、青颈、多罗尊、叶衣、阿摩提等五观音外,皆为唐代以后民间流传信奉的观音形象。据载清代卓峰曾绘出三十三观音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观音菩萨知道后,显现真身,前来教化民众,才使得当地民风淳朴,礼乐往来,社会井然有序。菩萨从玉净瓶中取出杨柳枝,醮着甘露洒向四野,顿时天降大雨,解除了旱情。相当于《法华经普门品》“应以天龙、夜叉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之观音化身。

相当于法华经普门品“应以天龙、夜叉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之观音化身。高王观世音经谓此菩萨能救诸苦厄,临危急时若诵此经满一千遍,则可变死者成活人。据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载,北魏天平年间,定州募士孙敬德造观音像,常事礼拜,后为贼所引,临刑之前夜,梦一僧来,教其诵读此经,醒来乃诵千遍。及至刑场,三度受刀,刀折而不伤皮肉,监司怪之,遂免死。还而拜像,见圣像颈项上有三道刀痕,由此而信者日众。

由于此尊观音之形象,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有一种是站立在莲瓣上,莲瓣则漂浮在海面,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另一种是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其所以命名为水月观音的缘由,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因为其形象作观看水中之月状,也有说是由于其形象浮在海上,犹如水中之月云。“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之观音化身。相传古时有几个盗贼偷光了众宝观音像上的宝物,便将塑像扔进了长江。金陵有个叫潘和的商人一心向佛,但身有怪疾,就是每天睡不着觉,得到观音菩萨点化的他来到江边捞起了菩萨的法像,并将一块石荷叶雕成莲花宝座,但由于观音法像已受到损伤无法直立,只好侧卧在莲叶之上。

之后潘和每天睡觉都会感到自己睡在观音的莲叶上一般舒适安宁。据《法华持验记》《释氏稽古略》引《观世音菩萨传略》说,唐朝陕右人好骑射,不知有三宝。传说元和十二年,有一位妙龄女子提着鱼篮卖鱼,众人为她的美色所倾倒,争相向她求婚。卖鱼女提出了条件,若有哪位能一夜之间将《普门品经》能够背诵下来,就嫁给他。则又提出新的条件,若哪位能一夜之间将《金刚般若经》背诵下来,就嫁给他。洞房花烛夜,卖鱼女称有疾,移居别室,参加婚礼的人还未散尽,她就死了。卖鱼女被葬后几天,来了一位穿紫衣的和尚,他径直走到卖鱼女子的葬所,挖坟开棺,棺材中并不见卖鱼女尸体,只有黄金锁子骨。

和尚对众人说,这是观世音菩萨怜悯你们罪孽深重,特化身前来开导。取观音大悲甚深,于昼夜六时常哀愍护念众生之意,故称六时观音。相传在湖州有一对邻居,其中张木匠是做木工的,陈老汉是种果树的,可两家屋子挨的太近,经常为了自己的地盘而大吵大闹,成了一对怨家。观音菩萨化作一个很有钱的商人来教化两人,她买了陈老汉多余的木材,很便宜地卖给张木匠,又花钱请张木匠介绍很多亲戚朋友来贩卖陈老汉的水果,渐渐的两家的隔阂就都消除了,成了鱼水之亲。

这时观音菩萨现出合掌法相,教化人们和衷共济,和谐相处。《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及《青颈大悲念诵仪轨》载,青颈观音三面四臂,持杖、莲花、轮、螺,身色红白,但颈为青色,可表征烦恼即菩提之义,或曰观音为救众生吞下龙王喷出的毒液而成青颈,此故事与古印度婆罗门大神湿婆有关。“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为其黑风吹其船舫,飘至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即得解脱罗刹之难。观音决定点化他们,于是化作一胖和尚,带着无数金珠宝物,入了这班贪得无厌之徒的眼,将众宝物抢个净光。

这群无赖即围打胖和尚,发现突然和尚消失,只有一段香梨木竖在地上,木上有“多宝观音菩萨”六字。后慈云寺将香梨木雕成多宝观音法相,供于寺中,虔诚礼拜。传后唐时期某年,嘉兴县遭受旱灾,地面龟裂,庄稼欠收。有位胡姓农夫贫困潦倒,老母亲常年卧病在床,胡农夫与人争挖野菜,被陷入狱。一日胡农夫的妻子恍惚见一观音欹倚山崖,坐在临瀑布的岩石上做观赏瀑布状,望之既具威仪又悠闲,擦眼一看什么都没有。

不久她在田泷间挖出一尊形似看见观音的石像,她立即送到寺庙供奉,天天上香跪拜。不久,现观音圣像处奇迹般流下涓涓瀑水,当年获得大丰收。因其身穿白衣,又在白莲之中,因而就其衣饰名为“白衣”,就其住处名为“白处”。相传中原兵乱,无辜百姓死伤无数,到处都是孤魂野鬼,不得安宁。观音菩萨在鬼节的那天来到中原,现出一袭白衣的宝相,超度冤魂。表示观音菩萨怀有纯净的菩提之心,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亲征高丽期间,一次与前军的将领一起察看地形时,突然被早已埋伏的高延寿军20万围困。

激烈突围鏖战中,突见天降威猛将军为其指路,所指之处皆系敌人力量薄弱处,唐太宗率军奋勇击斩敌将,高丽将士纷纷倒伏,唐军杀开一条血路,突围成功并把高丽军被打得大败。相当于《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载“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之观音化身。大自在天乃三界之最高神,以其威德殊胜,而配以观音平等普遍之慈悲,故称普悲观音。阿摩提观音又称狮子无畏观音,乘白狮,身放火光,一首一面四臂。

其中三臂分持摩羯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一手结说法印;另一种形象为提棒骑狮的宝相,不过此相阿摩提观音比较少见。在少林寺便供奉有提棒怒目的阿摩提观音,表示匡扶正义、惩治邪恶。云南下关和古城之间有一观音塘,殿宇巍峨、香烟缭绕,木鱼声声、香火鼎盛。相传,汉时官兵进犯大理,观音大士化作一老妇,用草索背着一块大石头在路上与敌兵相遇。这里的老妇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力气,更何况是青壮年呢?
后人为了纪念观音保境安民,便在大石上建了一座观音阁,阁内供奉观音像。不二观音是三十三观音相之一,表示三十三身中之执金刚身。凡有众生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执金刚身为其说法。此执金刚神为佛之守护神,以系迹身故,依本迹不二之义,称为不二观音。在水中立或坐于莲叶之上,身着天衣,飘然自得地浮于水面。表示观音菩萨道行精深,佛法无边,保佑众生消灾消难,福寿无边。
持莲观音,持一茎之莲,立荷叶上,表三十三身中之童男童女身。其源于观音菩萨教化红孩儿时的应化身,《西游记》中有记载:手持莲花的观音在东土大唐寻得高僧,指点化身,化解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白龙马的疾苦,一并前往西天极乐世界求取真经。有一次,吴璋在途中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观音菩萨念其纯孝,便现出大慈宝相,将吴璋救醒,并使他们母子团聚。能静观音造像特征是“观音或趺坐于海滨,或伫立于海边石崖前,有手结印契之姿,亦有双手抚岩之形,现寂静相,眺望大海而沉思。
相传开封城有一姓张的大户人家有三位公子,相继取回三位儿媳,但从儿媳进门之日起就和婆婆的关系处之不洽,家庭不和。观音菩萨化作一个化缘的“比丘尼”来到张家,向婆媳们说了四句偈子:”张家婆媳细细品味偈子意境,经观音菩萨点化之后,张家婆媳不再争吵,从此相敬如宾,家庭和睦。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为密宗所奉,又称多眼观音,或称救度母,直立乘于云上。或释为《法华经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各值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观音菩萨化身卖药的老翁前来救治,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此地瘟疫全部根除,表示了观音菩萨无时不惦念着世间疾苦,解救众生于病痛之中。相当于《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所载“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观音化身。相传闽南有一山村,人们以打猎为生,但山中有一只怪兽经常趁人们进山打猎时到村子伤害小孩,专吃孩子的眼睛,以获得精气,修成妖魔。观音菩萨知道后,便化身为小孩坐在村口的城隍庙中,当怪兽来到城隍庙时,见是一胖大的男娃,喜形于色,正准备下口之时,观音菩萨现出身后烈焰圆光的宝像,将怪兽降伏。
当时任朝廷小吏的裴度,到观音庙去烧香求签,观音菩萨即现出“梵王”之身,用灵签指点裴度平息叛乱,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裴度得胜回朝后,宪宗皇帝封爵位为晋国公,勋位为上柱国。裴度为感激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恩德,在淮西建了一座德王观音庙,保佑一方苍生。因观音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一叶观音又称莲叶观音。一年盛夏之时,连降了一月的暴雨,湖水暴涨,巨浪滔天,眼看就要冲毁湖堤,洪水直下,一泻千里,后果不堪设想,万千百姓的性命系于一发之间。
观音大士救苦救难,乘一片莲叶浮于水上,风浪遂止,洪水渐退。百姓目睹观音真身,纷纷倒地跪拜,感恩菩萨消退水灾,救助苍生。洪水退后,当地百姓纷纷捐款、出力,在湖中心建了一座观音岛,供奉观音乘坐莲叶消除水患时的真身法相,后人称其为一叶观音,以保此处永无水灾。相传观音菩萨身披一件八万四千功德衣,把众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记录下来。《佛祖统纪》记载,唐朝宪宗时,陕西一带的人民善于骑射,但未曾听闻三宝之名,观世音菩萨即化现为马郎之妇,以度化当地之居民,故称“马郎妇”。相当于《法华经普门品》所载,“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之观音化身。
此系因声闻乃听闻如来之说法而得道者,故以手持经卷表示之。其形像为菩萨坐岩石上,右手奉持经卷,左手置于膝上。唐朝年间,浙江临安有个叫钱廖的读书人非常用功,但应举考试屡遭败绩、名落孙山。再一次失败后的返程中,钱廖跑进一间庙中避雨,只见庙堂端坐着一尊手持经书的观音菩萨,本已心灰意冷的他惊异天缘,受端坐的观音法像所感悟,虔诚跪拜,回家后发奋图强,若干年后,钱廖高中状元。
相当于《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一天,观音菩萨化作村妇的模样,在洛阳街头叫卖一面青铜宝镜。“我的这面镜子是稀世珍宝,能照见人心的善恶及过去的一切。”有人不信,于是上前一试,他看见自己死后坠入畜生道,来生投胎为一条母狗。照过之后,大部分人或面露惊恐之色,或愁眉苦脸,只有一少部分人兴高采烈。”说罢,菩萨将宝镜放回匣子中,在众人面前现了法相,众人这才明白原来是观音菩萨来点化众人。
于是,大家商议用刚才他们每个人拿出来的而菩萨没有拿走的钱,在原地建造了一座寺庙,供奉观音菩萨像。只是这尊菩萨像有三面,正面是菩萨面,左面是大愤怒面,右面是含嗔面,手中则持着一面宝镜,世人称之为“三面观音”或者“游戏三昧观音”。又称“滴水观音”,右手持柳枝或作法印相,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左手持钵,右手执杨柳枝之立像,表“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之文意。
洒水观音洒下清澈的香水,洗净众生深重的烦恼、和因烦恼而玷污的污垢,意思是将大悲甘露洒向人间,为世人造福。洒水观音是《法华经普门品》中"若为大水"一句的象征。经文上说,“若为大水”只因呼唤了洒水观音的名字,即被从水灾中救出。洒水观音将水恰到好处地分布于世间,结出地上的丰硕成果。佛教传说阿耨达池位于瞻部洲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记》亦有提及。“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相传唐文宗爱吃蛤蜊,沿海百姓月月进贡,弄得渔民苦不堪言。为完成进贡蛤蜊数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下海去捕捞蛤蜊,哪怕台风季节也要照常出海,许多渔船有去无回,致使家破人亡,百姓怨气冲天。观音菩萨知道人间苦难后,便隐身一只五彩大蛤蜊内,刀不能开,摔打不碎。宫廷御厨便拿此蛤蜊觐见文宗,文宗手托蛤蜊,蛤蜊竟慢慢自动打开,还有阵阵仙气飘出,定睛一看,里面竟是一尊珍珠观音宝像,见到蛤蜊内的观音宝像后,文宗大惊之余,忙下旨取消进贡蛤蜊,从此渔民又过上了安生乐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