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有一幅名为《马市》的大型画作,作者是19世纪法国的著名女画家和写实风格的雕塑家罗莎·博纳尔。被称为“小巴黎”的波尔多,是法国西南的一个港口城市,西临大西洋。加伦河与多尔多涅河交汇形成南北走向的吉伦特河,将波尔多分成三部分:位于吉伦特河口与加伦河西部与南部的地区是有名的“左岸”,吉伦特河与多尔多涅东部与北部的地区为闻名的“右岸”,两条河中间则是不出名的“两海间”。公元前300年左右,凯尔特人在此建城,最初命名为“”,意为“居住在低洼的地方”。左右岸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土壤,形成了不同的葡萄酒风格:波尔多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曾赢得诸多奖项。

左岸主要有梅多克和格拉夫,生产的葡萄酒风格强劲,以赤霞珠为主;右岸主要有波美侯和圣埃美隆,生产的葡萄酒风格柔美。正如英国著名葡萄酒评论家,被公认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葡萄酒史权威和最畅销的酒类指南作家休·约翰逊在他的《葡萄酒的故事》一书所言:“政治决定了贸易的形式,而贸易又改变了葡萄酒的产地。”1152年,包括波尔多地区在内的阿基坦公国继承人埃莉诺与未来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联姻。积极促进宁夏与波尔多两地在葡萄酒技术、文化等方面的融合。

在之后的300年间,阿基坦地区归英格兰所有,波尔多的葡萄酒源源不断地流向英格兰。1812年,拿破仑一世为了让他的军队顺利过河,下令兴建了这座桥。到了这里,你可以看见桥上装饰着的纪念这位帝国皇帝的白色圆雕饰,还有波尔多的城市徽章。这是波尔多最大的主教堂,也是历史上首个为纪念十二使徒之一的圣安德烈所兴建的教堂。当时,权势熏天的教皇乌尔班二世正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圣战来打击东方的异教徒,并开始了十字军东征。一年后,这位精力旺盛的教皇下令在波尔多建一座庞大的罗马式教堂。是波尔多河谷扑鼻欲醉的一杯红酒。

英国人统治时期,波尔多地区发展迅猛,故决定在主殿外扩建十字翼廊与唱诗班席;然而,工程却因为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而中断,直到英国人被驱逐出境后才得以延续。为了防止敲钟威胁到教堂的结构,在建造时特意将教堂和塔分开。如今,这座教堂已经成为一座集罗马式教堂和哥德式教堂于一体的建筑。从11世纪到15世纪,它见证了波多尔的数次分分合合,直至百年战争后归于法王名下。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以意大利式剧院为范本。正面有12根科林斯巨柱构成的柱廊,顶部有12尊雕像,分别是主司艺术与科学的九位缪斯女神、朱诺、维纳斯和密涅瓦,这些东西都会让人联想起希腊的神殿。波尔多因此也被称为世界葡萄酒中心。

位于加隆河右岸的证券交易广场建于1730至1775年间,是由法国皇室设计师安吉-雅克·加布里埃尔设计的。这里原是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皇家广场,当时主要用于接待从加隆河乘船而来的贵宾。这是波尔多18世纪末建筑的完美范例,三座18世纪宫廷式建筑面朝加隆河:中间一座是主楼,左右两边对称的分别是交易所和包税所。广场中央雕刻精美的美惠三女神喷泉,是1869年放置的。三女神喷泉虽然十分精致,但不过是这位出生于意大利的法国雕塑家的雕虫小技而已,他最拿手的设计作品,是拿破仑的陵墓。“水镜”的一侧是加隆河,而在另一侧,路易八世大道顺着加隆河的曲线勾勒出一条美丽的圆弧。因着这条美丽的弧线,加隆河岸的波尔多老城被称为“月之港”。是波尔多最主要的葡萄品种。

广场东侧靠近加隆河处,有两个带有雕塑的华表圆柱,分别象征着商业和航海。雕塑上面的蒙田和孟德斯鸠大理石雕像是于1858年增加的。在广场的另一侧,雕塑和水池环绕中,有一座更高大、更华丽的圆柱。圆柱洁白修长,基座两侧各有一只象征法国的公鸡,顶端是自由女神青铜像,下方两座喷泉分别代表加隆河与多尔多涅河。这座修建于1894年到1902年之间的纪念柱,正是著名的吉伦特派纪念碑,它用来纪念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杀害的吉伦特派成员,同时庆祝共和国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