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婉京曾于美国布朗大学哲学系任访问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哲学博士专业,现任教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她曾出版过五部小说与艺术评论文集,获得香港青年文学奖与台湾罗叶文学奖。近期将有《新贵》与《取出疯石》两本小说集付梓出版。时值开年,本期“阅读”专栏以“年度选书”为题,精选2021年出版的中西方艺术史、当代艺术与文化研究领域的二十本好书,结合文末的“阅读专栏2021书评集锦”,与大家共同回顾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界的艺术书写现场。在这个书单之中,一些作者选择以“考古”作为线索,一些作者以“对写”作为方法,还有一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意识到了文本的“片段”与“碎片”性,这些体会或多或少照应着我们共同经历过的2021,是作者通过书写、读者通过阅读共同进行的一场“无声抵抗”。以及足球社团、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美术社团、书法社团、各种器乐社团。

也许,通过艺术评论与艺术阅读,我们可以在2022抵达更宽广的彼岸。《艺术史导论》是继其《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后,最新被翻译引入国内的艺术史学科导论著作。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史最早于19世纪在德语国家兴起,因此,向来有“艺术史的母语是德语”的说法。这本经久不衰的著作由艺术史各个分支领域的15位顶级德国学者分别撰写,畅销德国30余年,也是德国艺术史院系中流传广泛的专业读物。李艳红日思夜想着那副书法。

如今推介给读者的是这本书的第七版,也是中文首版,增补收入了神经学、图像媒介以及后现代和国际化的新艺术史章节。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关注的并非收罗诸多艺术家姓名和风格的艺术史,而是艺术史本身,即研究对象、媒介材料、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等,讲述准确、精妙。一个世纪以前,陈寅恪曾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涵盖了时代、天文、法律、医书、户籍等十多个类别。

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山水画乌托邦》巡视了李成、范宽、郭熙、许道宁等北宋画家,意在重新辨认北宋山水画的成就。牌楼的北面上书云辉玉宇。

西川以宽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超越传统鉴赏、画论史论的框架,跨入更大的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学领域,在更广更高的层面上理解宋画的艺术精髓和精神境界。北宋画家笔下的“理想山水”,其精神指向中国式的山水乌托邦:崇高,壮美,永恒,和谐,无关鄙俗,喧嚣,压迫,威胁,战乱。而例如范宽和郭熙,不同的画家之间又是如何建构他们自己的“山水乌托邦”?这又引出了这本书的第二层读法——因为西川既为诗人又是评论家的身份,他从不同的画作入手,形成的评述本身也自成一派,换句话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文体独特、反思深邃的画论作品。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

艾柯是一位罕见的可将哲学与小说结合在一起的人,而且被公认为一个美学理论家。这是艾柯关于中世纪美学理论、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代表作。中世纪之美在艾柯笔下呈现出自成一体的活力,它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在教条的思想环境中悄然演变,直到发展出成熟且具有批判性的观念体系,对现代所继承的传统做出了基于中世纪视野的修正。在这本书中,读者还能领略教堂、雕塑、珠宝、绘画、音乐和古抄本的艺术精粹。一个多月前,一条新闻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31岁云南小伙,北大毕业,曾在伊拉克被抓进监狱,却在四川坠亡”。2021年,刘拓博士毕业后几个月,到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担任副教授,同年出版了这一本考古游记。书法、绘画及装饰图案都将线条作为表现笔力、风骨与神韵的载体。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于2014年和2017年两次独自踏寻阿富汗诸多古代遗存的故事。书中除了介绍阿富汗古代遗存的历史、分布和现状,也描绘了此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日常。刘拓从甲扎尔甲山外摔下来的时候,他手中的单反记录下他生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一张洞窟壁画。“日本中国绘画研究译丛”是国内首次对日本学者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研究相关著述的大规模迻译,特别是日本京都学派与东京学派三代学者对中国传统绘画研究的集中展示,如京都学派代表学者内藤湖南的《中国绘画史》、东京学派代表学者米泽嘉圃的《中国绘画史研究:这批书籍的最终归属应该足以让两位创始人安心地离去。

前者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中日绘画比较,以朝代为序来叙述中国绘画历史,而后者采用从个案研究上升至一般性的理论概括,具有方法论的范式价值。此译丛所据所依之文物是除中国公私所藏外,还有散布于全球各地公私所藏的中国文物,是中国传统绘画史、艺术史研究者不可错过的一套书。这是迄今为止对徐冰的艺术最为全面的梳理,收录了徐冰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对艺术界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代表作,还辑入了许多此前鲜为人知的各种作品实验、创作文献和思想片段。书屋分为文化展示区、研学科普区、互动体验区和专题展区四个功能分区。

书中按照“养料”“创造”“方法”和“附录”分成三章,编著者是曾与徐冰长久合作的策展人、批评家冯博一与王晓松。这本书在大量中外文献中甄选出二十余位著名艺术理论家、思想史学家、策展人与徐冰本人的文章,全书从徐冰的一篇《愚昧作为一种养料》开始,在说明徐冰艺术创作相关问题的同时,又以徐冰的艺术为例,向读者描述了当代艺术的基本形态,以及艺术在扩展人类认知力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各代著名书法家多在继承前人书法的基础上。

1943-1944年,时任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摄影部主任的罗寄梅,受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先生聘请,前往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全面、系统地拍摄记录了当时洞窟内外的情况,拍摄照片近3000张。本书由普林斯顿大学唐氏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历时十余年悉心编辑整理,联合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份罕见且珍贵的“罗式档案”终得以于今年出版问世,漂洋过海,“荣归故里”。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决难如此只凭古书里一句一段的叙述即能将这么多的人物列表区分其品格。

两位作者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探讨巫术、仪式和舞蹈,也畅谈那些由光线、人的行为以及虚空构成的作品。以上所有元素,都能够作为塑造世界的原材料而发挥作用,并被赋予人性意义。此刻,材料即讯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的杰作,却美不胜收。《物之边界》既是一本艺术家书,又是一件艺术实验作品,与艺术家展望过去32年对当代艺术材料与语言的思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古代书法艺术既讲求创新。
展望从对于“物”的实验中意识到——无论是他的创作还是整个当代艺术家群体——都在遭遇同样的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是,“我们面临的矛盾是所学传统雕塑语言与走向社会后需要的现代语言的脱节,面对新观念的入侵,只有片面知识的我们如何应战?”在由长征图书出版的《物之边界》中,展望试图进行一次巡礼式的自我重组,重组的过程包括了解构自我与重构自我的双重过程。在不断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展望在考古自己对这世界的想象。和帝让班固的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这一点体现在他1990年的作品《地下》中,两块从地下挖出来的泥土,他说,未来的人要从地下世界来了解今天。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引介了一批海外学界研究东亚艺术史的学术著作,其中书写艺术史中被遮蔽起来的女性是线索之一。这本书致力于将处在“那些幽深隐蔽、易被遗忘的院落”,却积极投身于艺术的女性,逐一再现。全书生动介绍了男性审美下的女性形象、男性规范下的女性生活、男性标准下的女性绘画,为了解中日古代绘画打开了一扇窗口,也为体味中日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独特视角。中国航天基金会原副秘书长、验收组组长王塞南。
本书所涉及的文章作者多为活跃于美国学界东亚艺术史研究领域的新一代学者,也不乏高居翰、傅申等大家之作。书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国绘画史上的女性,既有柳隐、陈书这样的女画家,以及祥哥剌吉这样的女收藏家,也有《女孝经图》这样的女性题材绘画。第二部分介绍日本绘画史上的女性,从平安时代直至明治维新时期,如池玉澜、“祇园三女”、张红兰等,从中可以看出女性画家在日本美术史上独特的地位和突出的贡献。为这批书籍编写了一份详细的目录。
全书以“艺术史与博物馆”为专题,主要研究学院艺术史与博物馆的关系,以及与其相关的形式主义艺术史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学院与博物馆相辅相成的发展脉络。书中收录了与之相关的艺术史理论前沿研究成果和译文,开篇即以已故著名艺术批评家黄专的文章作为总序。同时,本书对图书、展览和研究机构进行了报道与评介,精选了多位优秀艺术史研究者的著述,包括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对经典理论的回顾。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围绕着置立于长清灵岩寺中的一块铸铁残块、一堆在岁月中汇聚在一起的器物碎片而展开。不止是记载了刘邦很多诏书。
这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这一特定的形态,可以被视为是一次针对“艺术和历史打通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的尝试”。本书的取材范围不再限于绘画或雕塑等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涉及造像、城市、建筑、器物、文学、金石和装置等更广泛的领域,试图从毁灭、破碎、再生、聚合等多元的角度发掘物质性在艺术史研究中的潜力。巢佳幸是长年扎根于上海当代艺术机制与生态研究的策展人。而历代不少石碑又多为名家撰文书写。
这本书以“不建立,未建立”作为视角,研究2008-2016这八年间编者所能体察的一切机构与泛机构实践:其中以22个“主动不建立”“始终未建立”机构特征的艺术机构,模仿机构的个人实践,集体实践,准双年展与未建立商业机构特征时期的商业画廊等为观察对象,并建立在这些“机构”第一实践者的今日历史口述之上。本书也附录了“上海机构生死年表2008-2016”。作者站在艺术生态发生的第一现场,试图通过书写来抵抗“内卷”的消耗。此后经义理寿之手各种书籍源源不断地从北京运往麦吉尔。
这本书是策展人、艺术评论人贺婧基于艺术家刘晓辉的一次研究性写作,但同时也是两者的一次“对写”。书中从具体的作品出发,探寻了开始、形象、空白、关系、形状的聚合、绘画运动、眼与心等诸方面的问题。此外,作者也在这部著作的书写过程中首次实践了“写生”式的批评写作方法。因而,所谓“真实的形状”,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作课题,同时也是这部书的写作者和设计者共同践行的课题。《欧洲建筑纲要》自1943年出版以来,再版无数,一直被视为欧洲建筑史领域的开山之作。全书共9个章节,以希腊神庙开卷,考察了公元4世纪以来代表欧洲不同风格与文化的伟大建筑,跨越了罗曼史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与风格主义、巴洛克风格、浪漫主义运动时期,其生动的讲述一直延续到现代主义运动及柯布西耶的建筑,视野恢弘,蔚为大观。前代书法的保留在我国古代靠的是竹简、纸张、石刻。
书后还收入了建筑家迈克尔·福赛斯撰写的后记,从佩夫斯纳结束的地方开始,将分析延续到当前。全书含271幅全彩插图及建筑线图,后附术语选释、人物及地点索引。展卷之际,读者可尽睹两千年间欧洲经典建筑的风貌与细节,由这部必不可少的指南引领,跨入欧洲建筑之门。这本书是对权力、绝对真理、谎言、民主有兴趣的朋友不能错过的。尽管我们对于法西斯主义、希特勒和戈培尔都不陌生,但阿根廷历史学家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的这本书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一个日常的切入点。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一点,在于作者的援引材料。对于一个嗜书如命的读书人。
以阿根廷文化为主的拉美视角被拉入这本书,拉美地区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史也被缓缓地铺开在我们面前。这让我们有了重读博尔赫斯的可能,或者说,与博尔赫斯建立起一个新的联结。于是,再读博尔赫斯的这句话“有些人说得有鼻子有眼,却没有一句真话,气得我照着他们的脸就是一拳。”草台班创始人赵川的这本书收录了他从2005年做实验剧场至今的反思。法律文书竹简不仅揭示了汉朝的法律。
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这本书独立于剧场之外的一个文本。依旧是实验,依旧解决剧场与人、剧场与社会、剧场与时代的关系。他通过书写发现,自己一次次回到那个老问题——草台班做的剧场,能够帮助人面对困境吗?他认真想了,说除了在观众的掌声中,演出者因此获得自信,还有,演出后讨论也很重要。这不仅可以帮助辨析真相,也让观看的个人,能够参与进一种现场民主中。即,将那些合作者带往海外演出,让他们的视野,能跳脱出自己原本的生活圈子,看到不同的人生,并得到了与外面世界连接的机会。配合“成为安迪·沃霍尔”展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现已推出展览同名双语图录,精心呈现所有展出作品及档案资料的数百张图像,并附有详细的作品解读。
本次展览策展人何塞·卡洛斯·迪亚兹围绕艺术家生日趣闻轶事串联起“成为安迪·沃霍尔”的展览构思;布莱克·戈普尼克——2020年出版的迄今为止最全面、详尽的沃霍尔传记的作者——揭示这一波普偶像常被忽略的古典与现代艺术背景;艺术评论家周婉京则探讨了沃霍尔对“新”的无尽追求在21世纪的持久回响。展览图录由休伯特&费希尔公司设计,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这些后来创造了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年轻作家倍感疏离与压抑,纷纷逃离美国,来到巴黎寻找自由的生活和归属感。
《流放者归来》描述了这一代年轻人自我流放与重新归来的冒险历程。这本书曾在国内多次再版,影响深远,并入选“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深的100本书”。此次浦睿文化出版的新版增补了文学评论家唐纳德·福克纳的精彩导读、1934年版的尾声、出版史及大事记,加入了作者亲手绘制的1924-1949文艺生活史表。读者能从这本书中看到的不仅是美国黄金一代作家的思想历程,还能引发对当代中国文化生活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