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我国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古代文人在咏竹、画竹的同时,也开始赏玩另一种与竹有关的物品——竹雕。竹根雕是以竹根为材料雕刻而成的传统工艺品,竹根雕是竹刻家族中的一个支脉,它是以生长在泥底下的竹根为原料雕刻加工而成的手工艺术品,具有独特自然的制作工艺,质朴高雅的审美特征,更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常作为高级礼品馈赠。
据史料分析,竹根雕艺术最先出现于南齐,真正兴盛时期是在明末清初,清中期达到高峰。清晚期后逐渐衰落,至新中国成立时几近绝迹,上世纪70年代末,又在象山这块土地上重新崛起。象山竹根雕在继承中国明清时期民间竹根雕刻工艺及其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艺术,充分利用竹根天然形状,雕刻成各种人物、佛像、动物等,形象生动,形态逼真。在造型艺术上,突破传统的用料规范,连根带须一并应用,再现返璞归真妙趣,是历史上特别是晚清以来竹根雕艺术的一大进步。
例如,象山张德和创作的《张飞》,把竹根的根须作为张飞的胡须,表现出胡须倒竖、蓬乱、针刺般的特点,显示出张飞嫉恶如仇、刚烈如火的性格特征,具有其他艺术形态所难以达到的传神效果。对于任何雕塑形式,艺术家永远摆脱不了对于材料的选择,竹根雕也是如此。竹龄较大的根质地比较坚实,色泽更加深沉,然而竹根可塑性的强弱只有等到将竹根挖出来后才能见分晓。并非所有的竹根都能成为好的材料,中规中距的竹根束缚艺术家们想象的翅膀,反而是那些奇形怪状、扭曲变形的竹根受到他们的偏爱。夸张的形态往往展现出人物神情,契合着神形兼备的中国传统审美原则。
天趣和人意的巧妙结合是竹根雕作者的创作理念,怀着这种理念,雕刻艺人在完成对竹根的选择后就开始进入制作阶段。竹根雕制作需经打抷、雕刻、抛光、打磨和上漆多道工序。竹根要经过干燥、着色、防霉、防蛀处理,充分利用和发挥竹根的天然姿态,经过艺术构思、造型,塑造出一个个形象生动、形态传神的艺术形象。在已经成型的人物脸部进行细致雕刻,是竹根雕最为关键的步骤。人物面部和眼神的塑造是具挑战性的时刻,成败也在此一举。竹根雕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品存在于中国民间,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着普通民间艺人寻找根一样的精神家园的期望,在竹根雕艺术家看来,这天然的竹根也同样寄存着对生命的理解。日前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名单中,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申报的竹根雕作为传统美术项目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