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雕自秦汉时代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年多年的历史,石雕类别用途繁多,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人的守护神—石狮。石雕狮子作为艺术雕塑始源于汉代,中国并不出产狮子,但是中国的狮子艺术两千年来一直十分旺盛,它最早出现在佛家寺庙,陵墓、牌坊、桥梁上不同用途的石雕狮子,造型风格也不尽相同,经过历朝历代雕刻艺术家对狮子石雕文化的传承、吸收、融合、演化,才形成了现在中国特色的狮子雕刻艺术。狮子长相威猛,霸气雄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宏伟博大的气势,象征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自佛教流入中国,文殊菩萨骑到五台山传法所乘骑的也正是狮子,自此狮子一直备受古代帝王喜爱与推崇,开始雕刻狮子用来震慑四方增加皇室的权贵与威望。
自元朝以后,使用范围才逐渐开放,狮子这才走进百姓家中,中华几千的历史长河中,狮子一直守护人们平安,吉祥的象征,不畏严寒酷暑始终守护人们。在古代民间有这样民谣歌颂狮子护人护国的功德“摸摸石狮的头,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狮的腚,永远不生病,从头摸到尾,财源如进水。人们出去旅游时是不是经常看到一些名山古迹石雕狮子造型都各不一样呢?
汉代石狮主要特点就是“古朴雄健”其造型均昂首、挺胸、张嘴,多站立式行走状,目光炯炯,雕刻工艺简练古拙,具有强烈的动感,气魄深沉雄大。汉代石兽无论大小,总使人感到它们是有生命的血肉之躯”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不稳,南北长期分裂,战乱频发以至于整个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渴望安定,此时佛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民众的精神支柱。从而大规模的开凿石窟,雕凿佛像,云冈石窟就是在这时期建造的。当时石狮子除了作为压邪镇魔、墓前守护神灵的瑞兽外,还充当了护法的灵兽,大量出现在佛教洞窟艺术中。石狮的雕刻沿着汉代石狮的雕刻进行发展,其造型昂首鼓胸,体型硕大,气势恢宏,线条遒劲,吐舌至胸,呈行走运动状,动势强健,肩上饰有翅膀,头部刻有短角。
以火焰纹和云文装饰其身,强调夸张了狮子的旋卷鬣毛和胸肌。在名字上也多有演变,有称辟邪、天禄、麒麟,也有称神兽、瑞兽。梁代康王萧绩墓前的石狮,躯体线条流畅挺劲,环眼巨口,躯体硕大,肩部刻有鳞纹双翅,四肢粗壮有力,神态严峻镇定。龙门宾阳洞石窟中的护法狮子,昂首挺胸,张口卷舌,前肢跨出,威猛神勇,温顺稳重,蹲坐于佛座之前,气势威武。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时期,其国力、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文治武功,俱臻极盛,国运昌盛,前所未有,中国石雕狮子文化,在继承汉朝和南北朝的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造型上注重表现狮子的真实形象,告别了虎之形体,摒弃了东汉以来狮子造型的神秘色彩,其头上的饰角、身上的饰纹和双翼全部都已消失。这种蹲狮前肢向前斜伸,胸部坚挺,比例恰当,结构合理,双目圆瞪,雄健洪浑,气势凌人。
同时体现出唐代自信、自强、自尊的民族精神和不可一世、唯我独尊的时代面貌。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合葬之乾陵前的一对蹲狮,气魄宏伟,体高三米以上,雄踞陵前。雕凿精美,在技法上由平刀发展到新的圆刀法,石狮胸部与侧面多用圆润自然的转面,头部瞪眼突鼻阔口利齿,鬣毛薄浮雕交圈状装饰,以突出狮子的特点。蹲狮的那种坚不可摧的气势,显示出大唐王朝强生昂扬的气派。这种威而不怒的镇座石狮,成为后代狮子形象的标准化的风格。
唐代艺术家以高超的造诣创造出来的狮子艺术形象,完成了狮子造型中国化的转换。唐代雄狮以其雄壮的气魄,威而不怒的王者风范,映射出唐帝国的雄厚的国力和灿烂的文化,富有民族特色,标志着中国狮子造型艺术走向成熟。唐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必然与同时期的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相呼应的。两宋时期,奉行重文抑武的国策,社会审美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
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趋向世俗化,市民文化的兴起对于艺术产生巨大地影响,狮子造型艺术也出现显著的变化。宋代石狮除了用于镇守王陵,寺庙、园林等也开始用石狮装点。宋代狮子的“王者之气”和神异性减弱,其民族性和人性进一步得到深化。狮子开始挂铃铛、悬绶带和吊着彩巾,走狮造型低头收胸,蹲狮四肢收拢,神态腼腆而拘谨。雄狮左爪戏球,雌狮右爪轻抚幼师,这种造型在民间得到广泛运用,成为后世狮子文化的固定模式。
宋元时期狮子造型虽仍有汉唐之遗风,但其体量比前代趋小,威武昂扬的气势明显减弱,精神面貌由凶猛转向温驯,而走向民间。山西晋祠圣母殿前的狮子,工艺精美,脖颈挂铃,饰以彩带,前爪戏弄幼师,气质温存,充满民“明代是中国石狮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明代虽力图恢复唐宋时期的那种雄迈作风,但传统的狮子造型艺术终究抵不住世俗化和商品化的潮流,狮子的艺术形象最终还是沿着明代官僚和中下层平民的欣赏爱好方向发展。
”其狮子造型最显著的特征是民族化和程式化,出现了官狮与民狮两大体系。多用于民宅,风格更为多样化,造型自然朴实,富有生活气息,成为民间百姓的吉祥物。与唐宋相比,明代狮子总体气度较弱,力度不足,注重装饰,雕刻更加精美。清代狮子应用更普及,进入了民间各个生活层面,各种形态活泼、造型各异的狮子形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工具的改进,清代石狮子的雕刻技艺有了提高,风格品类空前丰富,但是精细有余而神韵不足,造型偏重细节,整体感不强。
建于金大定年间的卢沟桥,桥柱上的石狮子雕凿于明代正统年间。桥二百米,石栏列柱头,师母乳顾抱负赘,态色相得,数之辄不尽。”据统计,桥上的大狮子287只,小狮子198只,总共达到458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