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萨克斯之都」|图片故事

与城市相反,音乐在乡村,以经济需求为开端,最终却浸润到人心里,回归或者说无限趋近艺术本来的模样。从村子北边的高速公路上看,这里似乎与中国其他乡村无异。但是四党口村还有一个变量:萨克斯。这里被称为中国的「萨克斯之都」。唢呐演奏属于民乐范畴,萨克斯却来自西洋乐,一中一西,在四党口村里神奇的融合。「黑活」指萨克斯制作流程中前期的部分,
Date: 2022-09-17 11:44:44 | View: 52

中国「萨克斯之都」|图片故事

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这座村庄,那味道一定是冷灰色的,它钻进村庄的每一个缝隙,从地面蔓延到天空。铺满整面墙壁的国产手机广告好像是这种色调里唯一的变量,一块不和谐的翠绿。比利时人在178年前发明的这件乐器,虽然一直无法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常规编制,却为天津南郊的这个小村庄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半个多小时可以走完的村庄拥有乐器工厂几十余家,生产萨克斯成为四党口的支柱产业。

立体不锈钢萨克斯雕塑

也有个别工人不只会制造萨克斯,也多多少少会吹奏这种乐器;村里成立了乐器产业园,街边立起了穿燕尾服吹奏萨克斯的乐手雕塑。在暖和的季节里,白天时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把金黄色的铜片与铜管拼接到一起,到了夜晚,按照一位调音工人自己的描述,他会。但现在是冬天,工厂之外我见到的唯一与音乐相关的人士,是村里办丧事请来的唢呐师傅,他的唢呐分三部分,吹嘴、木制的管身以及金属喇叭,他告诉我。

不锈钢吹萨克斯创意雕塑

葬礼还保有一些中式传统习俗,设大棚,点长明灯,放置花圈与纸牛纸马,支一口灶,让前来吊唁的宾客吃席。人们露天点一些柴火,架一口大锅,刺鼻的焦糊味道更重了。当然,还要有音乐,礼乐礼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和从来不分家。音乐的部分,就由的唢呐完成,两位唢呐师傅坐在灰色的烟尘里奋力吹奏,那声音高亢洪亮,仿佛要刺破命运的霾,把灵魂指引向天国。即使在西洋乐器里,萨克斯也是一个异类,它发明的晚,却同时兼具了金属的结构和木管的音色。

公园不锈钢萨克斯雕塑

不像钢琴、小提琴等贵族乐器,萨克斯充满随机性,同样的指法、口型,因气流的强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声音又十分高亢,有调侃说。这种随性的、夸张的、自给自足的乐器,与其他乐器的融合性较差,更适合爵士乐充满即兴表演的音乐形式。这像极了四党口村的现实生态,走进村里,低矮的平房夹在工厂与田地之间,道路朴素,看不到这些中国乡村惯常使用的审美。

不锈钢萨克斯雕塑

这个村子在城市化大潮中显得极不协调,它貌似落后了,不合群,却自有其生存方式——用乐器生产反哺精神生活。一开始他们只生产零件,后来开始制造整支萨克斯,在数量庞大的工人之中,一些小乐队组起来了,有的出于纯粹爱好,有的则来自厂方的推广诉求。学校也一样,会议室也是孩子们的排练室,同时还摆放着老师的健身器械,乐器由本村的工厂捐赠,幼儿园园长投资了乐器厂,同时也当乐队指挥。这里没有什么是按照谱子来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随意弹唱,只要好玩,只要达到目的,一切似乎都是即兴的,却又发生得理直气壮。萨克斯产品已经远销海外,出现在欧洲的音乐排练室里,小学的萨克斯乐队也屡次在县市级比赛获奖。

抽象吹萨克斯人物铜雕

萨克斯与四党口,都在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中自我进化着,就像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经人为之设计,没有千篇一律,反倒自然而然生出一种艺术风格,混杂着难登大雅之堂的底层气质与观念艺术般特立独行的表达方式。四党口村灰蓝色的炊烟,被随意搭建的电线切割分裂,上升、融化、消失于同样灰蓝色的天空,俨然一副焦糊味道的构成主义绘画,魔幻又现实。

抽象不锈钢抽象吹萨克斯人物

好像由萨克斯吹奏的名曲《回家》,飘荡在四党口中心小学放学后的操场上和村民的手机铃音里。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