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老君岩造像早成为泉州最有辨识度的城市名片之一,每年都引来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因高超的雕刻技艺、深刻的哲学思想表达,被视为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在宋朝官方重道的背景下产生的老君岩造像,既是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有力见证,也是宋元时期泉州辉煌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物证。作为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这一巨大的石造像体现了泉州港口依托农业帝国的独特历史文脉,也反映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静坐在泉州母亲山上千年的老君岩,阅尽了泉州千载海丝路的繁华和沧桑,也随着泉州海上航迹的远拓,将中国道教文化带向世界各地,使泉州成为道教文化重要的传播地之一。

曾经,老君岩并不是如现在这般露天静坐,而是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着,旁边有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建筑…在清源山景区党工委副书记陈江海等人的介绍下,我们一起重新认识泉州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君岩。老君即太上老君,李耳,号聃,又号老子,是春秋末期卓越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东汉末道教创立后,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因此,认识老君岩造像,有必要先对泉州道教近两千年的发展史有所了解。道教产生于2世纪的中国,于公元3世纪传入泉州,并开始有道观的创建,早在西晋太康年间,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白云庙。随后,又兴建了大批宫观庙宇和修真岩洞,多达数百座。唐、宋时是泉州道教的兴盛时期,宫观兴建众多,气势宏伟、艺术精致,特别是五代时期,泉州地方统治者大力推崇道教、倡建道观,是泉州道教发展的一大全盛时期。

宋代历代帝王,承袭道儒释兼容,但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建造大量的道教宫观,重用道士、编辑道书,追封大批道教神祇。彼时泉州作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拥有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风气所及,道观建筑、重教信教也成一时之潮。一千多年来,道教对泉州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至今泉州许多人家的婚丧喜庆,仍袭用道教习俗,泉州音乐、戏剧等文化艺术和医学、建筑等也深受影响。

道教不仅在泉州民间影响深广,而且伴随着海丝的航迹远播海外,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宫庙很多,众多的宫观不断分炉出去,传统的道教信仰和习俗也移植到他乡异国,从而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泉州又是道教文化重要的传播地之一。千百年来,作为本土主流宗教的道教,不仅在泉州蓬勃发展,而且与儒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等多种宗教形式,在这片开放包容的土地上相融共存、和谐发展,留下了丰富多元的宗教史迹,成为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力证。

宋元时期,泉州港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对外贸易的港口,海外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船在江河湖海航行,为保证航行平安,泉州人信奉玄天上帝、三官大帝,水仙、老仙人等道教神祇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神,祈求道教诸神的庇佑。道家、儒家作为中国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荟萃的泉州,依然是主流文化。市舶司官员和泉州地方官员敬重高道,主持修建庙观,大多亲自主持或参与坛祭、祠祭、祈风、祭海、祷雨和祈求平安等活动,其中,以知府颜师鲁、真德秀等人提倡最力。

九日山祈风、法石真武庙祭海,是宋代泉州太守和市舶司官员利用道教的宗教活动来推动泉州港兴盛的见证。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重农抑商的传统农本思想的束缚,在宋元泉州商业理念的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泉州对商业行为和海洋贸易的接纳。老君造像高5.63米,厚8.01米,宽6.85米,以天然巨石雕凿而成,就势造型,左手按膝,右手凭几,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神态安详。整个石像雕工精细,形态生动,须眉分明,额纹、衣褶清晰,头、额、眼、髭、须雕刻夸张而不失其意,庄重中显活泼,简约中突显匠心,极具神韵,生动亲和。

我国所保存的古代老君石刻造像,大多是头戴冕冠、身着冕服、庄严肃穆的帝王形象,或头上挽发、身穿道袍、道貌岸然的道士形象,像老君造像这样慈祥欢乐、长寿老人的形象,极为罕见。老君身穿对衽道袍席地凭几倾坐,衣褶线条简约分明,体现了宋代简约、文雅之风。凭靠的几面为多曲长条形,几腿为上宽下窄的板形三段展腿,腿脚为“老虎脚”,腿板雕饰凹凸明显、构图繁复的云纹。元代家具喜用曲线造型,出现展腿式造型,矮几腿接后而成的高几。

动物曲线型腿脚元代开始运用,俗称“老虎脚”,云纹在腿上部结构装饰中的运用。元代家具上的雕刻,构图丰满、形象、生动,刀法有力,给人们凹凸起伏的动感和力度美。关于老君岩的雕刻,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山川》只有寥寥数笔:”不过,原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表示,这样气势磅礴、举世罕见的古代石刻艺术瑰宝,绝不是一般“好事者”便能雕琢出的,至少说明彼时泉州民间拥有充足的财力和石雕石刻技术高超的能工巧匠。

老君岩是古代泉州人的智慧结晶,代表了那个时代泉州石雕艺术的水平。“除了高超的雕艺水平,老君岩造像还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美学理念、深厚多元的思想寓意和文化内涵,这些体现了《道德经》的精神要旨。老君岩造像藏目、掩耳的造型寓意深远,也可在《道德经》里找到依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方拥曾表示,我国古代石雕造像,多属佛教文物,相当稀少的道教雕像,又习于模仿佛像。泉州老君像跃然欲出、脱俗超然,实为汉文化中极为罕见的纯粹体现,为我国雕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泉州人对老君岩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已在泉州人的母亲山前静坐千年,陌生的是,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老君岩是何时、为何人所雕琢,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千古谜团,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及考古发现,可以证实其为宋代遗物。

老君岩又称羽仙岩,位于清源山右峰罗山与武山下,“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宋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据明何乔远《闽书》记载,朱文公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到此游玩,说明12世纪前已有老君岩造像。此外,《晋江县志》、清乾隆版《泉州府志》也有记载:“宋时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朱子尝游于此。1990年年底,在整拓老君岩环境时,于石像南面出土花岗岩石构件9件,包括带靴楔栌斗、带靴楔交互斗、绰幕枋残件、券门楔石等,经文物专家考证,这批石条系老君岩石室遗物花岗石构件,为泉州南宋石塔开元寺东西塔、六胜塔通用,因而间接证明老君岩石造像为宋代遗物。

由此也可得知,最早的老君岩,并不像如今人们所见到的露天而坐,而是有祀像石室,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壮观。《闽书》中所载的宋朝罗山、武山下的真君殿、北斗殿,在明崇祯时已没有,在崇祯年间林孕昌《大笑集》中老君已是露顶而坐:”清源山管委会工作人员王晓兰介绍说,根据清源山一带历代村民口口相传,老君岩的观宫殿足足有18重,从清源山脚下一直蔓延到花园头,整个建筑群南北长度在500米以上。
上了年纪的村民还表示,上个世纪50年代初还在老君岩附近见过殿宇残迹,从文献及老君周边出土的石构件虽可证实道观的存在,但由于缺少史料佐证,其规模到底如何,如今已不可考。根据志书,老君岩石室屡建屡毁,约于17世纪最后一次重建,不久即废。千载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老君岩前的道观宫殿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如今这些大型的石构件,正静静地躺在清源山景区的游客中心大厅内,只能从其规制遥想当年石室规模之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