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在国外博物馆内看到中国佛教造像,看到佛陀和菩萨的脸上那种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慈祥的微笑,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艺术不注重形似,而注重神似,这是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审美核心,佛造像也当是如此。在波士顿美术馆所收藏的东方艺术品无论数量、品质皆堪称一流,其中被珍若拱壁的中国佛教造像,是一尊高达249厘米的隋代观音菩萨立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天衣无缝的结合,也造就了中国高古佛造像独一无二的艺术风貌。这尊观音菩萨脸型略长而丰满,有典型的隋代特点,头微前倾,双目下视,浮现出意味深长的微笑。

身体直立,微微出胯,双足立于仰俯莲花座上,下有方形台,四角各有一石狮。此尊菩萨像在装饰上独具匠心,左、右手皆持莲蓬,宝冠上饰莲蓬,肩饰、胸饰、腰带等部及璎珞的结点上也都饰以莲蓬状的圆形饰物,通身以莲蓬作装饰,非常特别。整尊雕像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无缺、无损,极为罕见。今天的西安,城中有一处叫书院门的景点,这是万历年间关中书院的旧址。牌楼的北侧,很少有人会注意,还矗立着一座古老的砖塔——宝庆寺。

它有些灰头土脸,被淹没在现代建筑的之中,是那么的不起眼。其实,对于热爱古代艺术的人来说,它是西安城中不可不游的古迹。波士顿馆藏的隋代观音菩萨在流失海外之前,就被秘藏于这座塔寺之中。虽然塔是明代重建的,但塔面上镶嵌着的浮雕、造像却是唐初及武周时代的艺术杰作:当时,长安城内的高僧和权贵在城东光宅寺内为女皇帝武则天修建了一座高大精美的七宝台,台上镶嵌了许多石刻浮雕,分一佛四胁侍五尊像、一佛二胁侍三尊像和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三种。

是当时受印度笈多王朝美术的影响,创作出的既写实性且丰富的形体表现,富有变化的装饰创意,是盛唐时期的佛教雕刻的代表品。唐代灭亡以后,七宝台坍毁,但台上的石刻有幸地保存下来。清代,石刻被整体搬迁到宝庆寺保存——小部分被镶嵌在这座明代的砖塔上,大部分被嵌在佛殿的砖墙和佛台内。1906年,日本人关野贞访问了宝庆寺,以文字和图片记录下七宝台石刻在寺内保存的基本情况,留下了珍贵的原始调查资料。在1925年出版的《5-14世纪的中国雕塑》中,瑞典美术史家喜龙仁对七宝台石刻也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不同的是,喜龙仁教授有关石刻拍摄地点,已经不是西安,而是在日本人早崎梗吉在东京的私家花园内。12岁学习汉学及绘画,17岁投入东京美术学校校长、帝国博物馆美术部长冈仓天心的门下学习美术。他曾先后三次来到中国,去到北京、河南、陕西、四川、上海等地进行美术考察,并用照片把中国的古迹介绍给日本的美术界。1906年10月,早崎梗吉又陪着老师冈仓,带着美国人提供的资金,再来中国。两人此行的目的是为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集中国文物,此时,年方30岁的他已经是日本美术界赫赫有名的“中国通”,从1907年到1913年,他频繁往来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和北京的古董商们交往密切。

根据波士顿美术馆的档案显示,这尊现藏于该馆的隋代观音像,由“冈仓天心于1906年购于日本,价格1600日元,购买日期为1906年12月13号。”根据资料显示,原宝庆寺藏唐代石雕造像中,只有10件三尊像和1件五尊像被幸运地留在西安,分别保存在宝庆寺明代砖塔和碑林博物馆内。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已知7尊流失海外——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各藏有2尊,奈良国立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各藏1尊,另有一尊在日本的私人藏家手中。

浮雕三尊像中共有16块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13块,九州国立博物馆2块,奈良国立博物馆1块。这藏于日本国立博物馆内的19件七宝台石刻全部被日本政府公布为“重要文化财”,数量占其古代雕塑类“文化财”总数的三分之一。一方面中国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足够的尊重,保护措施和保安条件都很完善。参观者看到这些精美的千百年前的艺术品时,对中国,对中国的历史满怀敬意,并可以通过这些文物对中国有所了解。在国外到处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字样,但在目前阶段“”大多还是廉价的代名词。而另一方面的事实也很残酷,像石刻造像这类的东西,大部分出自石窟、寺院。

那么,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在国外博物馆的出现,都意味着原址的一个损失,而这种损失又往往是灾难性的、无法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