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逛潘家园,在收藏大厅二楼楼梯旁一家店铺门口,放着一尊石雕鲁迅头像,店主见我看的入神,将我拉到石像后面说,“你看,这石像料,原是清代皇家建筑或摆设的物件呢!上世纪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中,在圆明园废墟上曾聚集过一拨拨“流浪"油画家、雕塑家,八十年代未到九十年代中期间出现了“圆明园画家村"。

一些“流浪”画家、雕塑家,在圆明园搭棚住宿,就地或附近写生和就地取材雕刻。有一大家朋友说,这一雕把一皇家座托给毁了,这雕像真还没有这个石柱值钱呢!这位“大家”的话引起我深思良久,当年雕刻家所雕的这尊鲁迅头像,犀利的目光里带有清峻睿智,忧虑沉重,敏锐的观察力和不屈不挠精神的内心世界。

大概没想到多少年后的今天出现了是雕塑值钱还是原料值钱的争论?现在看,大多会认为那位雕塑家应该选一块普通石头而不是承载着历史的圆明园石柱,也可以说他为鲁莽之举。但话说回来,也可能正因为雕上了鲁迅头像才得以将散落在废墟的石柱保存了下来。否则,虽然跟据物质不灭原理,物还会存在,但有可能被外人拿走,也可能在老乡砌的猪圈墙里不见天日。

而我面对鲁迅雕像和被毁的石墩现实认为,明清皇家园林的遗物需要保护而鲁迅这个人物也需要纪念,精神遗产更应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