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原馆长张逸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再现雨花英烈就义前的光辉形象,雨花台烈士陵园决定建造英烈群雕,并向全国征集雕塑样稿,初选出40多件样稿。博采众家之长,雕塑设计稿于1978年4月最终确定。1978年9月,广州雕塑室将群雕设计小样放大翻模后,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安排参与过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的41名工匠参加雕刻,其中的7人还参与过毛主席坐像的雕刻工作。怀着对英烈的崇敬心情,来自广州、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这些雕塑家们将雕刻艺术在当时能够达到的水平发挥到极致。传说花神掌管着万物繁衍。

1979年10月,烈士就义群雕在当年的雨花台英烈北殉难处原址上建成。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雕刻了9位英烈,“9”是最大的单数,象征在这里牺牲烈士人数之多。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最集中的殉难地,留下姓名的雨花英烈就有1519名之多。专家介绍,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的艺术特色是“上实下虚”,雕塑家着力刻画人物坚毅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他们昂首挺胸、巍然屹立的身姿,用简练、生动的雕塑语言,表现雨花英烈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矗立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门前的一座“独轮车车轮”雕塑,正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这座雕塑正是选取了淮海战役中一个意向性的元素——独轮车车轮,体现了淮海战役依靠人民取得胜利的精神内涵。让人们领略到独特的花蕊故里文化。

”淮海战役纪念馆副馆长贾萍介绍,70多年前,当60万人民解放军云集淮海前线,誓与国民党军南线80万重兵集团决一死战的时候,摆在解放军指战员面前的难题是:在那一刻,独轮车,这一简陋而原始的运输工具,便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东起黄海,西至豫西,北自河北渤海,南达苏北江岸,支前大军用一辆辆小推车编织出一张巨大的“物流网”,将补给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花岗岩硬度比天青石要硬很多。

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广大群众共运送近44万吨粮食,共出动推车88万多辆、挑担35.5万副、支前民工543万人。“独轮车上运送的有米有面,也有战争物资,保证了前线的供给。”贾萍说,当时人民群众家里并无存粮,但却勒紧裤带,把一碗一瓢省下来的粮食,毫无保留地送到前线。运送的过程也历经艰辛,“淮海战役运输任务相当繁重,仅粮食一项,战役后期前方每天需供应350万至500万斤粮食,相当于一个大型城市一天的粮食消耗。像我们家里养的其他花草植物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从河北根据地运粮,运输线长达数千里,途中山丘绵延,水网密布,又值秋冬之交,道路泥泞,为运输增添了重重困难。”纪念馆里陈列的一根小竹棍,可以让今天的人们读到当年的支前故事:1948年秋天,河北农民唐和恩带着原来要饭时使用过的一根1米长的小竹棍,从家乡河北胶东地区出发,此后,他带领小车队辗转5个多月,行程5000多里。他把自己走过的河北、安徽、江苏三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的名称,刻在了小小的竹竿上。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小车精神仍为我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着裙装的少女花蕊等候在入口处。

贾萍说,小小独轮车,它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的最为生动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