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关中民俗博物院,探寻拴马桩的前生今世~

一起探寻拴马桩的前生今世!在关中民俗博物院抢救保护了历代拴马桩8600余根,主要征集于陕西关中地区渭北一带,是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关中民俗博物院中具有代表性的169根拴马桩精品展厅,主要有:带年款的、胡人、汉人、妇女、狮、猴、背背猴、胡人抱乐器、胡人耍鹰、汉人抱书卷、钱币桩。
Date: 2022-09-22 06:25:14 | View: 49

走进关中民俗博物院,探寻拴马桩的前生今世~

在关中民俗博物院抢救保护了历代拴马桩8600余根,主要征集于陕西关中地区渭北一带,是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拴马桩桩顶造型各异,有胡人、汉人、仕女和猴子、狮子等,神情并茂,惟妙惟肖。这些富贵人家用来镇宅辟邪的拴马桩,俨然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华表”,具有极高的瞻仰、观赏和研究价值。拴马桩的雕刻手法精湛,艺术品味独特,极大的丰富了我国民间石雕石刻艺术宝库,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填补了重要内容,反映中国写意雕刻在世界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是石雕艺术的活化石,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赞誉为“地上兵马俑”。

园林石雕狮子拴马桩

拴马桩材质以青石、沙石、大理石等为主,由于地域和石质的不同,雕刻工艺也有所区别。桩首为圆雕,常见的有人物、人物驯狮、狮子、猴子及其它动物;关中民俗博物院中具有代表性的169根拴马桩精品展厅,主要有:带年款的、胡人、汉人、妇女、狮、猴、背背猴、胡人抱乐器、胡人耍鹰、汉人抱书卷、钱币桩。这个狮子造型的拴马桩雕刻线条简洁、流畅,桩体雕刻有铭文“乾隆十九年”。有明确纪年款的拴马桩非常少见,这为研究和鉴定拴马桩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双人桩首,相背而立,均袒胸露怀,络腮胡须,如云游仙人,相传为唐代僧人寒山与拾得,两人相交甚好,民间称为和合二仙。

仿古拴马桩石雕

此桩首之上的驯狮胡人,戴高圆毡帽,高鼻大眼,留串脸胡须,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肩背囊袋,腰佩弯刀、直剑与壶,脚穿长靴,左手置左腿上,握铁链,链下拴一狮。驯狮人骑于狮子背上,头戴圆帽,抿嘴,自弹琵琶出神;妇女一手抱如意,左肩上爬有一幼猴,喻为吉祥如意、多子多侯。妇女雕刻于桩首,反映出妇女在当时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驯狮人戴高圆毡帽,大眼,高鼻,咧嘴,身着圆领窄袖长袍,两手分别抓住一狮耳,左肩爬一幼猴,抓其耳拉其帽。

麒麟貔貅拴马桩

从此桩可判断,拴马桩自古乃大户人家所用,并非普通老百姓可拥有。两只猴子相背而坐,或大猴身后背一幼猴,民间称为背背猴,因“背”与“辈”,“猴”与“侯”同音,又称“辈辈侯”,寓意辈辈封侯,世代为官。骑狮人细眉闭眼,长须飘然,骑于狮背,右手托腮,左手持书卷搭于左肩上,安详有所思,是拴马桩中少有的汉人形象。通体造型简单,为长方形石立柱,无任何纹饰,仅在上部刻一铜钱,铭文“咸丰九年”,即1859年,中部边沿凿一方孔,为拴马孔。

青石狴犴拴马桩

钱币寓意吉祥如意、发财致富,古代钱庄门前用作招牌广告。“猴”与“侯”谐音,桃子寓意长寿,表达多子、多侯、多寿的美好意愿。仕女高发髻,戴耳环,面目俊秀,双手抱一瓶,似静静等候。古代男子在外征战,女子守候在家,盼望家人能够平安归来。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