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答案可就多了,有回答青铜器的、又说是“河图洛书”的,甚至有人说“大熊猫”的;这些答案其实都对,又不能说“完全正确”,因为还有一样古今世人都爱不释手的东西——玉。可以这么说“华夏历史有多悠久,中国人对玉的喜爱就有多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最为著名的还是那块“和氏璧”,强秦为了一块玉,居然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由此足证古人对“玉”的痴迷。它巧妙地将传统彩灯艺术与现代科技光效相结合。
从考古角度出发,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以“三星堆”为代表的上古人类遗址被不断发现;令人惊诧的是,还处于石器时代的远古遗址中,“玉”仍旧是不可或缺的一类珍贵文物。由此证明,早在原始人类时期,华夏人类已经开始重视和利用“玉”来满足最初的审美;以今天的考古发现来说,远古人类的“玉器”相对简单,但造型却已十分丰富,大抵分为:再往后发展,甚至出现了以玉制成的胸针、发簪、耳环等小物品。校园里充满现代科技文化气息的氛围能使人受到感染和启迪。
对玉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所谓“精雕细琢”指的就是古人手工制玉;当然,随着科技发展,如今的玉器雕琢多由机器代替,但从细腻工艺和价值来说,“机器玉”比之“手工玉”仍有明显差距。说到这或有朋友会好奇“远古人究竟是怎么制作玉器的呢?说起“凌家滩遗址”,这里可不仅仅是考古发现,同时也是一处“风水宝地”。凌空鸟瞰,凌家滩的地形很像一座“睡佛”,这也引起了诸多外国媒体的注意;今天借助现代科技又出现了以婚纱照等为扇面的人像挂扇。
实事求是的说,国外“风水”研究未必比国内的少,也正是这个原因,诸多海外媒体开始围绕凌家滩“睡佛”展开讨论。一说,“凌家滩睡佛”下隐藏着现代人所不知道的远古文明奥秘,或许人类的起源就在这里;另一说更加神奇,有海外媒体报道,中国正有意从合肥到巢湖周边地区打造成“第二首都”。当然,这两种海外媒体的报道“目的性太强”,但并不影响凌家滩是“风水宝地”的结论;简单来讲,1985年秋,凌家滩村民“万传仓”的母亲去世,万为其母在村北土岗上挖墓穴时,从地下挖出玉环、石锄、石凿、石铲等一批石、玉器,由此“凌家滩文化”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了一角。将古典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联通古今。
自1987年6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成立“凌家滩考古发掘队”,进行了正式发掘;出土文物有200多件,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批精美玉器,其中一把重达425千克的石铲,为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一把石铲。随后十余年中,考古队又数次对“凌家滩”展开扩大性发掘,每一次发掘均有新的发现和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简单来讲,考古队对凌家滩遗址进行了5次发掘,共发现了墓葬4座,墓坑内摆放随葬品约400多件,灰坑3个,玉器、石器作坊遗址1处,出土文物400多件。这5次合计发掘面积为2550平方米,考古队通过现代航空遥感技术和考古钻探等方法,测出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仅占遗址总面积的1/800;都是以中国现代科技史的学术研究为支撑。
这里说明一下,“凌家滩遗址”并非同一时期,而是历经了数个人类发展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这里也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时间最早、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不止这些,从考古发现来看,“凌家滩遗址”还发现了红陶块遗迹、祭祀遗迹、墓葬区、古井、石墙、石器工具以及各种精美玉器等;这么看,“凌家滩遗址”俨然是一座5300年前的人类古城,如果这么换算,华夏就不止“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从考古角度出发,“凌家滩遗址”证明了华夏历史不止五千年,这已经算是重大发现了,但令专家惊喜的还不止这些;凌家滩文化也充分证明了它的科技内涵,如出土的各类玉器,专家竟然说:说到这或有朋友不服气了“这不明显胡说八道嘛,5300年前是什么概念,那时的人类还处于石器时代,按当时的‘科技水平’能做出什么精美玉器?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融合。
按照人类的发展规律来看,5300年前或许正处于传说中的“虞朝”,甚至还要更早;当时人类刚会使用“火”,生产生活工具还以石头为主,说得直白点,人类还是只“聪明的猴子”,别说文字,有没有语言都是个难以考证的秘,那就更谈不上“科技”了。再看考古队在凌家滩发现的“玉人”,线条简单,形象也相对简单;玉人戴的帽子上有方格纹,腰带上的斜纹上运用了挑花工艺,说明当时的纺织技术的成熟,也反映出当时比较先进的服饰文化。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尤其是影像媒体的迅速更新。
如果从这点出发,说明凌家滩的“远古人类”已处于当时科技的尖端。如果将“玉人”理解成当时人类形象的话,5300年前的“凌家滩远古人类”已经懂得穿衣戴帽,这至少说明凌家滩人类纺织技术的成熟;且帽子上还出现了“方格纹”,以及服饰上的“挑花工艺”,这说明当时人类已经有了“审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浮雕”第一次展示了原始人完整的形体风采,其长方脸、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耳大嘴,头上戴的圆冠,腰部饰有斜条纹的腰带,唇留八字胡;其中有一些现代科技都难以实现。
玉人双臂弯曲、五指张开放在胸前,臂上饰满了玉环,说明此时已有审美观念,人们通过佩戴首饰来装饰自己。当然,专家从“玉人”身上衍生出的考古发现还有更多,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但要强调的是,专家为什么会说“玉人浮雕”难以复制呢?说到这或有朋友要笑了,甚至会说“专家的话不可信,不过是为了渲染考古成绩的夸张之词”;实事求是的说,单以“玉人浮雕”的雕刻手法来看,对比后世能工巧匠的玉雕,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甚至连起码的“雕工”都谈不上,那就更别提什么“玉浮屠”的复杂程度了。以及欧式建筑的建造现代人利用现代科技也无法建造金字塔。
但专家说“今日科技难以复制”却是真的,其焦点不在于玉人的雕工,而是其身上的钻孔;凌家滩遗址中出土的“玉人”身上有许多钻孔,据推测,这应该是远古人类“装饰”玉器,展示“雕工”的一种方式。简单来讲,以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远古石器、玉器上有“钻孔”没什么奇怪的,“凌家滩玉人”怪就怪在钻孔的尺寸上,其直径居然只有015毫米;或有朋友对“015毫米”没什么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普通医用针头的直径是16毫米,也就是说,5300年前的远古人类钻出的孔,居然比如今看似细小的针头还要小上近十倍。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光影秀。
毫不夸张的说,就算有现代科技做支撑,以现代工艺打孔,“015毫米”也几乎不可能完成,这还仅是“现代科技难以复制”的原因之一;本质上来说,“玉”其实也是一种石头,想在“石头上钻孔”本就不容易,更何况制作者是5300多年前的远古人类。更令人惊诧的是,“玉人”高度在10—20厘米之间,宽不超过5厘米;对玉器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在如此狭小的一块“玉石”上打孔,无论现代机器,还是手工钻磨,这两种方式都可能因为钻孔导致玉石碎裂。是一种现代科技和新型材料合成的新型装饰品。
再次强调,“凌家滩玉人”的作者是5300年前的远古人,当时钻孔主要工具仍是“石头”;用“石头”给“石头”打孔,还要钻出“015毫米”的孔,即便放在现代科技的环境里,这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