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宝一级文物,1983年被确定为我国旅游标志,是丝绸之路精神的象征。曾多次作为中国优秀文物的代表出国参展,得到高度赞誉。铜奔马于1969年10月在武威雷台汉墓出土,设计构思巧妙新颖,艺术造型精炼优美,铸造工艺卓越精湛,拥有“马踏飞燕”“天马”“马超龙雀”等美称。铜奔马以其精巧的构思和完美的艺术造型享誉海内外,并于1983年从众多的精品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旅游标志。出土铜奔马的雷台汉墓位于甘肃武威市北郊,是一座高大的长方形夯筑土台,台上因有明代建筑“雷祖观”而故名“雷台”。先后在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厦门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事期间提供高效、智能的清洁服务。

而就在雷台的下面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张姓将军夫妇的大型砖室墓葬,墓中共出土随葬品231件,古钱币两万多枚,其中由99件铜车马武士俑所组成一庞大的仪仗队伍气势磅礴,威武雄壮。铸造者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精准地把握力学平衡原理,将马的全部重量集中在一只飞鸟身上,通过摄取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使其回首惊顾的刹那瞬间,塑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塑造,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表现出河西走马的对侧步特征。于是欧式罗马柱就成了历史包袱。

马张嘴嘶鸣,尾巴上扬,四腿作飞奔状,又给人以动感。在制作工艺上,模铸与焊接相结合,技术精湛,看不出沙眼和焊接的痕迹,展现出我国汉代时期先进的科技水平。《驿使图》画像砖是嘉峪关新城堡魏晋墓群出土文物中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的墓室壁画砖,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驿使图写实场景,是中国邮政标志。画面为一骑马疾驰的信使,头戴小冠,神情肃穆,身着宽松长袍;传文书,稳坐马背,反衬出驿马速度的快捷与信使业务的熟练。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

特别是图中的驿使脸上五官独独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传,是通过关门哨卡的凭证,飞驰中仍需手持擎示,是为通关验符节省时间。图中马的刻画最为精彩,粗颈肥臀,鼻阔耳削,细腿小蹄,显然是一匹善于奔跑的良马。它四足腾空,长尾平甩,高速驰骋的雄姿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画师使用了勾填法,先以土棕色颜料起稿,再用墨线勾勒人物、景象的轮廓,然后在其中填绘相应的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尾的处理,浓墨飞白,笔势如虹,一挥而就。石雕马是雕刻家们很喜欢的。

这幅驿使图高度体现了魏晋墓画所崇尚的意象在胸,操作一笔到位,达到流畅洗练、形神相融的艺术风格。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它是唯一一件塑有人像的彩陶瓶。独特的形制、别致的纹饰、生动的表情和细致的雕塑手法,充分体现出远在五六千年前人类的智慧和灵巧,浓缩了大地湾先民的审美意识以及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作品。1973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细泥红陶质地,圆鼓腹,平底。主要挖掘水下泥中的苦草、马来眼子菜、野荸荠、水蓼等水生植物的地下茎和根为食。

瓶口呈圆雕的人头像,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眼和嘴都雕成孔洞,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可以垂系饰物。五官镂空造成的深色阴影,成为头像富有表现力的因素。陶瓶的腹部绘有三条大致相同的黑彩画,主题花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两个弧边三角纹对接组成圆圈,内填充垂弧纹和弧纹;另一部分以斜直线、侧弧及凹边三角纹组成,图案呈二方连续。这件人头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趣生动,体现出远古先民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从制作手法上看,这件彩陶瓶上的圆雕人头像已运用了雕镂、贴塑、刻画等不同的雕塑手法。石雕拴马柱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

瓶身图案的韵律节奏及对称均衡的形式美,不仅显示出当时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也浓缩了先民的审美意识及其丰富的社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