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出生地,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尊崇的人文始祖,大禹遗迹遍布全县。近年来,北川羌族自治县不断加大大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禹文化研究更是硕果累累,极大地拉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大禹遗迹,遍及全县在北川禹里镇禹穴沟内,有大禹本人题写的虫篆体“禹穴”,有李白题刻楷体“禹穴”二字。禹里镇石纽村,有二石纽结,西汉学者扬雄在上面题刻有“石纽”二字。

境内还有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北川题写的“大禹故里”碑、岣嵝碑、颜真卿“禹穴碑”和洗儿池、刳儿坪…大禹非遗,精彩纷呈北川关于大禹出生、成长、治水和立国的传说、故事十分丰富。祭禹习俗千年不绝,到清朝乾隆年间形成了知县身着黄马褂代皇帝以“太牢”之礼祭祀的国祭。禹生北川,史料翔实战国《竹书纪年》记载,禹母“生禹于石纽。”后来唐王朝从广柔县境域划出来一片土地新置石泉县,并将“石纽”划入石泉县境。因此后世文献,包括《新唐书》和明代杨慎《禹穴》、清乾隆《御批通鉴辑览》等,皆谓禹生石泉。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5·12”特大地震,石纽山出现裂缝,佝偻碑亭受损,政府投入200万元,及时作了加固、维修。修建了石纽亭,铺设了碎石路面,整治了石刻周边环境。同时投入100万元修缮了禹穴沟口的禹王庙,修建了公共卫生间和配套用房,优化了周边环境。“石纽”石刻和大小“禹穴”“甘泉”石刻,成功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穴”碑、“岣嵝”碑,成功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将北川确立为“大禹祭祀地”。开展大禹文化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北川出版《禹生北川》一书,率先在全国竖起了研究大禹的旗帜。1991年,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在北川挂牌成立,团结国内外专家学者300余人,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收获了《大禹史料汇集》《大禹研究文集》《大禹研究文稿》《九州方圆话大禹》等众多研究成果。

震后,又出版了《感悟禹里羌乡》《彼岸羌影》《羌地北川》《北川非遗》等专著和资料集。由学术泰斗李学勤题写刊名的期刊《大禹文化》,已刊印21期。强化大禹文化氛围北川异地重建新县城,酌情注入了大禹文化元素:建有标志性建筑禹王桥、展示大禹文化的禹王广场,城区街道多以“石纽路”“望崇街”“石泉南街”“石泉北街”等大禹文化符号命名。

2018年4月30日,由著名雕塑大师叶毓山主创的大禹治水雕塑和大禹文化浮雕在禹王广场落成,极大地提升了新县城大禹文化的份量。北川开设了“大禹智汇”报告会、“禹羌大讲堂”和电视栏目“禹风”,经常性开展大禹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系列活动,实现了大禹文化网、数字文化馆“村村享、户户通、人人用”。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全县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对大禹精神和大禹文化的认识。

自1992年首届全国“大禹及夏文化研讨会”在北川召开之后,又相继举办了一系列大禹文化研讨会,其中“全国禹羌文化学术研讨会”从2002年起已连续举行三届,成为全国大禹研究领域的一大盛事。北川先后组团到山东、陕西、武汉、重庆等地参加当地组织的大禹文化研讨会,提交了交流论文。大禹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尊崇的人文始祖,2017年,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台办批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区被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进一步扩大了大禹文化的影响力。

发展大禹文化旅游产业1990年,北川以禹穴沟、禹里场镇、石纽山为核心打造了县内最早的景区“大禹故里”风景区。近年,结合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投入资金2000万元,完成了禹穴沟风景区一期工程建设。同时依托“大禹文化之乡”文化品牌,以及139项非遗保护项目,开发禹羌文化演艺、歌舞剧、情景剧、工艺品、微电影等文创旅游产品1500余种,年产值35亿元,带动就业3000多人。保护大禹文化遗存研究探讨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新方法,采用钢化玻璃隔离方法保护大禹文化遗迹。在禹里恢复誓水柱、禹王庙和“石泉八景”,复制重量级文物“景云碑”,竖立夏氏后裔捐赠的禹碑,规划建设“神禹故里”的标志性建筑。

出版系列《大禹传说、故事》,将大禹祭祀习俗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加快大禹博物馆建设邀请国内专业机构、知名专家指导参与大禹博物馆建设,计划总投资2800万元,将大禹博物馆建设成为全国大禹文化传播的标志性工程。强化大禹文化研究、文艺创作和普及工作联合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研究团体,推出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大禹传》,拍摄电影《禹城之约》,提升情景剧《禹羌部落》和舞台剧《大禹出征》的品质,创作一批大禹题材的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类精品。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弘扬大禹文化、传颂大禹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加快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步伐加快推进禹穴沟风景区工程建设项目和“九州禹迹”禹文化体验区、大禹文化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深挖大禹文化内涵,依靠现代科技,改进工艺水平和包装,研发和打造以禹羌文化为主要特色的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旅游商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