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哥特式美术,哥特这个词在如今21世纪,我们一下子脑中出现的画面可能是穿着暗黑华丽的萝莉少女,有一种复古沉郁的味道。但其实哥特在最早文艺复兴时是被用来与中世纪做艺术分界线的,我们可以看到比较熟悉的现实元素是古堡啊、荆棘、血红蔷薇和吸血鬼等等。
在12~15世纪的中世纪欧洲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大多认为此期美术野蛮怪诞,暗黑恐怖,缺乏艺术趣味,故用“蛮族”——哥特人一词,称这样的风格为哥特式,其最早产生于法国,之后却因与古典复兴艺术相反,风靡整个欧洲。从12世纪中叶萌发的哥特式美术,逐渐开始取代罗马美术,全面涉及了这个时期的各个艺术领域,比如绘画、雕塑、文学、建筑和音乐等等。
其实关于哥特还有另一种说法,有人说哥特一词其实是源于德语“”,是上帝的意思。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哥特式”也能理解于是“在形式上能给人更接近上帝的艺术形式”,比如这些形式在建筑上的应用,著名的杰作便是巴黎圣母院,更不必说还会应用在音乐、文学中,造就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历史瑰宝,供后人欣赏再创新。
而哥特最主要的理解应用,我们可以在其他艺术作品中找到共同点,像是都有高耸建筑顶,郊外的古堡中透着阴森、诡异、神秘、恐怖等气氛,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从他们共同的黑暗恐怖装饰便可看出,黑猫、黑夜、黑玫瑰,古堡、墓园、十字架都是代表性的标志呀。
哥特式美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哥特式建筑,第二三类分别是哥特式雕塑和绘画。13-15世纪时哥特是很流行建筑风格,是以主教堂建筑为代表,尖拱、肋架拱顶,看起来高高的,瘦削又像一把利刃般坚固,哥特建筑虽曾在欧洲全境流行,不过在文艺复兴时期是被藐视的,从它词的由来便能看出一点贬义了。
虽然哥特一词多少有些负面意味,但实际上后期的哥特形式并不是消极负面的,它是一种状态,一种过程,是思想在漫长禁锢后被解放的表现形式,人们重新思考,体现了一种真理永在不停追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