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下午4点的动车回温,还有整整的一个上午时间,去哪里看下比较好呢?早天晚上G让我搜寻下虹口地盘上的景点,我一搜,搜出了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于是就决定次日上午去这里走在。去一个城市慢游,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是公交车,因为坐在公交车上,可以看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从公交站下车,大概要步行10分钟左右,就看到了目标景点,那是一座颇有气质的红色外墙的二层洋楼,这是纪念馆的办公楼,墙外有指示箭头指向前方,原来是一座老式的教堂改做的纪念堂。据说从1933—1941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坚持把詹天佑故居纪念馆作为全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中,曾生活着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他们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共渡难关。“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走进纪念馆,有一种无形的肃穆让人起敬,主建筑是三层楼房的教堂,第一层有讲经台和椅子,是犹太人安息日聚会的场所,犹太人有个清规,就是男女不同室聚会听道,所以妇女是从教堂的后门楼梯直接上二楼就座听道的,只是为了保护室外楼梯,现在这楼梯只供游客观赏。改造后的黄道婆纪念馆融入了更多棉纺织元素。
二楼和三楼现在是展厅,里面用图片介绍二战期间犹太人的逃亡历史,尤其是一位叫安妮的小女孩写的一本日记《安妮日记》,描述的是二战时期的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展示以一幅幅图片的形式向游客描述了当时的一些情景,来访的游客都非常认真地观看这些历史的记载。除了主会堂,有个小院子,院子里有两座雕塑,一座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的雕塑,一座是奥地利医生罗生特的雕塑。院子里还有两幢一层的附楼,笨重的铁门上,有七个金灯台的标志,里面摆放的也是当时犹太人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物件和活动的图片。中间一进是刘大櫆纪念馆。
展厅里,有一张地图,标注的是犹太人乘坐邮轮来上海的途径,当年的黄浦江,是犹太人踏上中国国土的跳板,而华德路是当时上海犹太人活跃的一条道路,这里是上海犹太人活动的中心地点。第二展厅的外墙上,有个国旗区,展示的是各国人士来访时插上的国旗,看到墙壁上有这么多的各国国旗,想必来访的名人很多,但像我们这些游客是需要买门票进去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距离二次大战的胜利也有七十多年的时光,当我们翻阅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深深感叹,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对于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来说都是一种福气。在纪念馆的对面,有一幢白色的小洋房很耐看,原来这也是当年犹太人的活动场所,一家咖啡厅,现在也是一家咖啡厅,与对面的纪念馆遥遥相望。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英名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