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话剧《太行》在“路不打通,人不下山”的朴素誓言中,诠释了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小时候,读课本中《愚公移山》一文时,心中涌现出的,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大山情态;稍大一些时,吟诵曹操《苦寒行》的诗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景象便跃然脑海之中,使我们产生惧畏感;成年工作后,当我们身临其境,驱车或步行穿过晋城市锡崖沟的挂壁公路时,想起千百年来生与斯长与斯的人们,手足胼胝、胝肩茧足之艰辛,再仰望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打通山路的伟业,我的心中,便一次次升腾起如下的一些想法:
他们内在的坚韧力是来自内心还是恶劣环境的“赐予”?众所周知,八百里太行,既浸染着抗战爱国的血液,又是脱贫攻坚的战场,还是文化旅游的传承景区,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也是中国神话故事最多的产生地、古代中国画家的美术圣地。它的主脉在山西,它的主峰在山西,它最壮观最奇崛最险峻最精华最豪放的一段在山西——一言以蔽之,它的根在山西,山西人有责任用文艺作品形象地解释和阐述这些问题——当然最好是运用最有力度的文艺形式予以展现。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部富有力度的作品——大型原创话剧《太行》。
所有成功的作品,都有不可或缺的底色铺垫,大型原创话剧《太行》也不例外,它的底色就是两个字:它的服饰色彩、它的舞台样式、它的灯光暗影、它的表演语汇、它的戏剧情境、它的冲突动作、它的主人公的内在心理、它的年轻人物的爱情纠葛,它的整体的气势,甚至包括它的舞蹈,它的音乐,它的律动,它在剧场中所营造出的氛围,都紧紧地扣着这两个文化意味十分浓厚的字词。
我认为,正是“苦寒”这一艺术意象的继承和选择,才使得全剧从一开场就具有了一般戏剧作品中少有的“阳刚之美”,也才使得吕五福书记放弃优渥生活、回乡带领乡亲奋斗的艰苦历程具有了一种“崇高之美”,更使得二者的叠加所产生的效果震撼观众心灵,成为话剧舞台上的雕塑,艺术形象中的人物纪念碑。三尺钢纤一双手,一包炸药开山头,几代人接力,拼一生坚守。在这种近乎原始的生态中劳作和砥砺,对大城市的人来说几乎等于是“传说”和“神话”,许多真实的事件可能就是正常状态下不可理喻之事。
实际上,在当地的生活中,威胁生命的“魂断崖”事故曾经屡屡发生,而改善生活与打通道路又几乎是同时进行。实话说,倘若没有亲自到现场的游览体验,没有直观的感受和聆听,要想理解这一群山里人的举动,是十分困难的。是啊,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疑问,太多的不解,当然也充满了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艰辛和太多的苍凉——而大型原创话剧《太行》最使我难忘的正是这一点:它没有通过粉饰来灌输一种艺术观念,而是通过真实来表达时代变迁,在透露着人生沧桑感的前提下,讴歌了基层干部的奉献和牺牲,因而具有了真实的美、厚重的美、朴素的美。在剧中,当全体村民随着吕五福书记的号召而发出如下的呐喊时,观众的眼泪在流出的同时,内在的心灵也被震动,而这种艺术的渲染,确实来自大山深处的精神蕴藏,也正是在这一刹那,也让我更真切更形象更直观更有力度地感受到了:
近十余年来,在我省的话剧舞台上,曾经涌现出了像《立秋》《生命如歌》这样的艺术精品,这次,我们又看到了大型原创话剧《太行》这样有力度、有基础的作品,自然欣喜不已。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对一部大型原创话剧来说,显得有些短促,完全可以放开手脚,铺陈事件、铺陈矛盾、铺陈冲突、铺陈人物、铺陈雄伟壮阔的大山,用足舞台时空,让演员们在舞台上伸展手脚,发挥潜力,营造出更伟岸的艺术品,让太行精神更深入到观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