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水泥混凝土的石墩子外形极其像碉堡,其实这个是1950—1980年代的秦淮河边粮食仓库码头的遗址。在上了年纪的南京老城南的记忆中,秦淮河凤台桥至饮马桥沿线,以前这里有装卸粮食、木材、各种件杂货的大大小小码头泊位近10个。”在如今已是垂柳成排、花卉遍布的秦淮河风光带,现年73岁的“老秦淮”朱明向扬子晚报记者讲述了他记忆中的秦淮河。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薄云峰文/摄记者从中华门地铁站沿凤台路北行至凤台桥,凤台桥是横跨秦淮河的三拱钢筋混凝土桥,与凤台桥方位大致平行就是南京内环西线的高架桥。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导姚亦锋教授介绍,“凤台路这一带自古就是南京出城南行到雨花台、江宁的必经路段。不过,由于古时造桥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且花费很高的综合性工程,在凤台桥建成之前,人们出行至此时往往会望着秦淮河而兴叹!”作为秦淮风光带的标志性水利风景区,从凤台桥下,沿秦淮河南岸的河边栈道一路东行,北望一河之隔的明城墙,凤台桥与饮马桥之间的沿河景色极其秀美。左手持剑、右手握竹简的范蠡雕像和一座长近20米的石头景观雕塑《越台颂》成为游客在此拍照留影的打卡地。
姚亦锋告诉记者,这里是越城遗址地,是春秋时期浙江绍兴的越国人来建设的,也是2500年前南京城市起源地,更是秦淮河人文地理的主要标志。天气晴好,秦淮河畔散步的市民不少,“老秦淮”朱明正和几位朋友在这里散步聊天。在朱明印象中,秦淮河北岸的西干长巷、东干长巷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就是南京老城南的主要居住地之一,“以前秦淮河北岸能看到成片的民居,尤其是饮马桥西边一带,这里的城市烟火味特别浓。”在老城南的记忆里,秦淮河南岸以前是小码头聚集区,计划经济年代,南京老的粮食、木材、件杂货公司的仓库多在秦淮河南岸一带。
姚亦锋介绍,“秦淮河以前是承载运输的南京市重要的内河,现在秦淮河沿线在夫子庙、石头城留有游船码头,许多市民以为秦淮河只是桨声灯影的游览河,其实秦淮河在以前更重要的作用是运输河。另外,秦淮河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景观生态等多功能作用。”根据考古发现,南京古代人类聚集区分布是从秦淮河上游开始逐渐往下游移动的,从时间脉络看,江宁湖熟文化村落、秦淮河畔的古越城、三国时代的石头城,南京古都文化空间逐渐形成并繁荣,其空间演替次序也是与秦淮河的脉络延伸保持一致的。姚亦锋强调,秦淮河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从古至今都极负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