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四川省雕塑家协会理事、四川雕塑学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秘书长。大家都知道,雕塑艺术是所有艺术门类中的重工业,不但制作过程繁琐,而且制作方式也一直很原始,从上古时期到二十世纪都没有改变过,作品产出方式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泥塑创作→翻制模型并精修打磨→运输到厂家深化加工等步骤。正因为雕塑产出工作量巨大,劳神费心,是对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考验,所以美术学院雕塑系一般女生都很少,要搬泥巴,搭架子,翻模型,时常搞得灰头土脸,就像个泥水匠一样,女孩子是吃不消的。也是一位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艺术家。

能真正从事雕塑艺术的女艺术家,大都是女汉子,看似外表朴实,实则内心强大,巾帼中英雄。某日,我和大学老吴同学喝酒聊天,酒过三旬,追忆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但囊中羞涩,只有出去放大泥塑度日,挣点饭口钱。在户外简陋的工棚里,其实算不上工棚,只是四周挂了几片蓝色的塑料布,面对八九米高的人物泥塑,我们两个像猴子一样上下攀爬于钢管架上,雕塑太大,只能在上面做一点,又下来退远看。还包括了一批青年艺术家近年来的优秀创作。

外面寒风嗖嗖,摸到泥巴真是如捏薄冰,一股透心的凉。当时就在想,为什么其他行业都在进步,唯独雕塑还这般原始,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几千年都从未改变过呢。二、中国的雕塑教学大纲50年没有变,从中国院校有雕塑系开始,都一直沿用老一辈当时教学方法,五年时间都是和泥塑打交道。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了单一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毕业后除了泥塑,其他技能基本不会。三、当时3D打印技术不成熟,软件制作只能起到效果图表达的作用,而不能直接制作出实体的模型,这也是限制数字工具在雕塑上普及运用最重要的原因。他始终把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的达芬奇视作自己的偶像。

雕塑艺术又是极具感性和理性创作的工作,它不像绘画,可以随时即兴创作,一张画布和颜料画笔就可以搞定,成本低廉,随心表达。而雕塑不行,特别是公共雕塑,更强调的是一个团队,既懂专业,还要懂空间,更要明白施工原理和相关程序,所以雕塑家是一个公共综合体,特别是当下,对雕塑家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了,在技术的运用上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表达的多元化,3D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在雕塑领域,雕塑家如果掌握了数字技术,就犹如士兵鸟枪换大炮,绿皮火车换高铁一样,给你提供了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方便和快捷,可以不用去雕塑工作室,不用搭架子,不用搬泥巴,不用烧电焊,出差旅游都可以创作。邀请了在壁画艺术、材料分析、工笔画创作等诸多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和艺术家担任导师。

当然艺术有很多做法,不是人人都在运用数字技术,用什么媒介做,是自己的个体选择,数字技术只是工具的问题,解决不了造型、美学、修养等内在问题,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需要拥抱科技,享受成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就像我们现在人人都在用智能手机一样,要像真正的回到从前,还是很难。电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会给雕塑艺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作品的表达更趋多元化,也会产生一个数字风格独特的板块,新的技术、新的手法会诞生新的语言,就像建造师女魔头扎哈.哈迪德一样,模块化的生成,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年轻艺术家均是被英国媒体广泛关注的明星人物。

雕塑发展到今天,终于看到了技术的革新,不在等同于泥水工的劳作,不在是体力的博弈,更多的是内在的思考和多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