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说到“牛精神”,我们马上会想到默默奉献,想到“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俯首甘为孺子牛”“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这些牛之美德汇聚的力量,形成了中国文化“牛精神”之核心。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特区,就竖有拓荒牛雕塑,这是深圳城市精神的第一标志。
拓荒牛雕塑,为中国雕塑艺术大师潘鹤先生创作,这座拓荒牛雕塑,重4吨、高3.2米,初名开荒牛,又名孺子牛,于1984年7月27日安放在深圳市委门前,并荣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金奖,同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世纪象征”。牛在中国是一种具有图腾意义和神性的动物,它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借牛力开垦耕种的历史由来已久,所以中国人素来有爱牛、敬牛、拜牛的习俗。
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五行中讲水能生木,所以牛的耕作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又讲土能克水,所以古人们在治水之后,常设置铜牛、铁牛以镇水患。牛同时温顺可亲,虽魁梧庞然,头顶还有一对格斗双角,以及倔强的牛脾气,但只要不被挑逗,不受大的欺辱,即使主人鞭子抽打,它都不会发牛脾气的。在中国文化中,牛是吃苦的符号、高尚的象征、任劳任怨的代名词。牛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精神为世人所喜爱与赞赏。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歌颂牛的诗篇,许多仁人志士和贤达伟人也每每以牛自喻。有不少咏牛的名篇佳句,特别是描写农村风光的诗篇,牛成了不可缺少的点缀。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出现的特等劳动模范郝树才,外号“气死牛”,其所体现出的老黄牛精神,光照日月。牛拉动犁铧划开沉睡大地,唤醒生命的种子,沟通人与天地神灵的联系。古人以牛象征大地,《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坤象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以“牛精神”助推中国现代化建设,就有了实质性的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