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一条“国歌行走路线”,从聂耳“沪漂“时期暂居的三楼亭子间,到田汉曾经办学的南国艺术学院,从灌制歌曲的小红楼,电影《风云儿女》的演员们曾居住过的武康大楼…这些建筑与国歌的渊源颇深,与之相关的原始建筑都还得到较完整的保存,这首激励着几代中国人奋起的歌曲,等候着有心人来聆听他们的故事。1992年10月28日,上海市各界人士纪念聂耳诞生80周年之际,在上海的热闹市区一一淮海中路复兴路口的街心花园里,建立了一尊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聂耳的全身铜像,这是由我国85岁高龄的老一辈著名雕塑家张充仁先生设计制作的。聂耳铜像高近4米,敞开外衣,目光向着前面的群众,左脚跨出,正展臂指挥歌唱。

淮海中路1258号三楼,是聂耳在沪工作期间最后一处“蜗居”的房子。当时的聂耳于1934年至1935年4月中旬赴日留学前,从《风云儿女》导演处主动争取到了主题曲的谱曲工作,国歌可以说是在此地开始酝酿。底层沿街为商铺,二、三层为住宅,屋顶南端有女儿墙,设置有折线形山墙和壁柱,柱头饰竖向条形浮雕,檐下有花瓣状雕饰板。每户单元立面均设有悬挑的阳台,铸铁围栏,开落地钢窗,窗裙及窗楣贴棕褐色泰山面砖,北侧三层有晒台。

1995年12月28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词者田汉的铜像在上海长乐路、富民路街心花园落成揭幕。田汉铜像为全身座像,高4.6米,基座是红色大理石,田汉身披大衣,内着西装,神态潇洒地凝视远方。杜宣同志撰写碑文的石碑,安放在铜像的前面,碑文简要地介绍了田汉一生的业绩。1928年,年轻的田汉和一群有志于文艺的青年在徐汇区永嘉路371弄租借了五间房屋,在砖雕有1927字样的五开间两层石库门房子里,创办了南国艺术学院。

这间民间办学机构的存续时间很短,在此接受教育的学生很多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事业的栋梁之才,如陈白尘、金焰、郑君里等等。徐家汇公园绿树掩映中,一座红墙坡顶的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曾是百代唱片的灌音部,后为唱片上海分社的办公地。始建于1921年的百代小楼,是一幢法国新艺术运动时期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同时它也留下了宝贵的革命文物和精神财富。

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名副其实的唱片业摇篮和红色音乐圣地。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提及唱片,鲜有不知“百代”者。位于徐家汇公园内的百代小楼,走过了由百代到中唱的悠悠时光,堪称中国唱片业的摇篮、一座音乐艺术的宝库、声音记忆的殿堂。在这风起云涌的百年历程中,从中传出的时代最强音,无疑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幢小楼在当时可以称作是“进步音乐人前进的堡垒”,大量抗日救亡歌曲的唱片在此诞生。1935年5月3日,《义勇军进行曲》在这里被灌制成黑胶唱片并传唱到全国各地。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旋律一次次在祖国大地上响起,越来越多的人也盼望走进国歌“诞生地”百代小楼,重温宝贵的红色记忆。1935年5月9日,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由当时中国最大的唱片经营和制造企业——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的编号为34848b。

这是聂耳和田汉合作的最后一首歌曲,也是其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在刀光剑影、枪林弹雨间,这首激昂雄浑、高亢嘹亮的歌曲激起了一个个战士心中的满腔热血,带来了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