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刚柔并济的宗教雕塑艺术之美

中国是一个具有“佛性”色彩的国家,从古至今都讲究“佛道”,时至今日,佛教仍旧受到社会的尊崇,是很多人的信仰。古代佛像由于很多由普通木质雕刻而成,受自身材质所限,细节刻画不多,木头易腐的特点导致佛像保存困难,随着现代贸易的进步,世界上各种优质木头汇入中国,让木雕工艺如虎添翼,发展迅速。
Date: 2022-10-01 17:27:05 | View: 31

佛像,刚柔并济的宗教雕塑艺术之美

古代佛像由于很多由普通木质雕刻而成,受自身材质所限,细节刻画不多,木头易腐的特点导致佛像保存困难,随着现代贸易的进步,世界上各种优质木头汇入中国,让木雕工艺如虎添翼,发展迅速。根据历史的记载,在商代的王室之中,就已经设有了六工,其中就有“木工”一词。木雕就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被称为“精细木工”的工种,可见木雕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佛像在发展中,经历了引进、吸收、融合以及创新这几个阶段,促进了佛像的发展。

铜雕藏传佛像

佛教造像在宋代之后,中心开始向南方转移,而且题材与风格都有了一些变化,更加趋向于世俗化发展。在禅宗盛行时期,其中的“平常心是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的思想下,致使佛教神圣神秘的气息开始淡化。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是接近现实的菩萨形象,还有一些趣味的罗汉以及祖师的形象也开始增多。元代的木雕佛像,加入了尼泊尔的异域特色,一直到以后的几个朝代,不仅吸取了尼泊尔的造像特点,更是加入了西藏以及蒙古的风格。

玻璃钢仿铜佛像雕塑寺庙景观雕塑

据说古时,福建当地有很多人在京做官,当地又对佛比较虔诚膜拜,因此能够请到很多宫廷雕刻师在当地雕刻佛像,于是南派和北派就在此地切磋交汇,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独有的闽工特色。闽工造像拥有南方的精细又不失北方的神韵,艺术造诣到了鼎盛水平。种类多样,题材甚广,每尊的表现方式都有独到之处,甚少雷同,即便是在某些程序化的造像中也不乏独特的创意和想象,其中观音造型的创作最多,所以呈现出来的造型很有艺术美感,少了拘谨。

景区宗教佛像景观雕塑

总的来说闽工造像线条刻画层峦叠嶂而不显繁琐,人物写实具体而不失高雅,且注重人物比例结构的合理性,擅于用生动的姿态来表现人物优雅的境界。如国家博物馆和欧美的顶尖博物馆镇馆造像宋代水月观音就是产自山西。当时很多皇家寺庙建于此,佛教盛行,而宋代推崇用木质雕刻佛像,所以木造像得到了大力发展一直延续到元明清。造像开脸大气,表情庄严肃穆,线条简约朴素,刀法有力。注重以简练的线条来表现,留给鉴赏者以更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

德化佛像雕塑

由于地区气候原因,包浆较显古朴,干净利落,彩绘保存完好者甚少。汉传风格中,融入了山西、江浙以及福建的一些工艺特点,而汉藏造像的风格,汲取了尼泊尔、西藏以及内蒙造像中的优美身段。江浙工佛像开脸一般比较甜美、脸庞比较丰腴,五官的年纪给人感觉都比较年轻,开脸稍欠缺多样性,很喜欢用衣覆的线条层次感来显示工艺的精湛出彩,华丽非常,皮壳打磨较好,漆质用料上乘,多喜欢上金漆,站相比较多见,也许是因为站姿为这种表现手法可以提供更多发挥的空间。

南斗北斗玻璃钢彩绘佛像雕塑寺庙摆件

两个地区造像同时融合北方和南方的风格,题材多样,种类丰富,产量较高,工艺水平比起其他派系稍显参差不齐,也因地处内陆,较少与其他地区融合,自成一派系。选材比较贴近生活,当地民间百姓多有供奉,很富有民俗趣味。常见不同时期的包浆同时存在,但脱落程度不同,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斑驳感,当中也不乏一些精美之作。供奉木雕佛像,不仅是对佛的一种膜拜,更是欣赏佛教与木雕的相互融合,能够修身养性,让心怀宽广,学会感恩与帮助别人。

佛像雕像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