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晋中军之帅栾书墓,西汉曾为广川王所盗,栾城人为纪念栾书,在栾书墓前筑栾武台。该台建于周定王二十年左右,南北长约145米,东西宽100米,台高4—5米。原栾武台上有祠,称栾武庙,明嘉靖乙巳、嘉靖四十五年、清顺治年间、咸丰五年多次重修,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寺下村西,系西汉初大将柴武墓冢,柴武台原遗址坐北朝南,台上由南往北有三座大殿,第二座殿与后面的殿之间有拱形石桥连接,石基砖瓦房,有石人石马等,占地四十亩的规模,比高家庄的“班丞相”墓宏伟。分析恐龙的系统演化、恐龙的迁徙、化石埋藏区域的古地理与古环境。

建于南北朝时期,因为处于柴武台之上的缘故,又称作台头寺。昔云水僧行脚时必携带锡杖,若入丛林,得允许安居时,则挂锡杖于壁上之钩,以表示止住寺内。“西域比丘,行必持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于壁牙上。”当年唐玄奘在这里挂锡,其实就是说他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种说法是根据元代人瞻思所写《善众寺重建方丈记》中的记载,里面说“玄奘亦尝挂锡”。最早在金朝的时候,善众寺毁于战火之中,元代重新修建。而且金妮被天龙人强迫生下的孩子。

重新修建的善众寺规模很大,有两座大殿、山门高阁、僧寮斋室两个,两个大殿之间有砖桥相连。另外,善众寺置良田600亩,弟子50多人,每年向云游僧上千人施饭。坐落在柴武台公园内,现占地14.9亩,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展壁面积400平方米。纪念馆依据史书记载和严谨的治学和编排方法,从“苏氏源流”、“苏味道与三苏”、“苏氏历代名人”和“燕赵明珠”栾城四部分,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民族人文文化的的历史发展,展示了苏洵、苏轼、苏辙与栾城的族原支派及其怀念故土的思乡情愫。栾城明清两代所修现存的三部《栾城区志》中均有苏味道墓、苏邱村、苏味道传等记载,且都明确提出“三苏源于栾,兴于眉”。还有龙凤、八仙也附着在上。

在区委旧院,系文庙主体建筑,重建于明崇祯十六年,原大成殿内供孔子、四大弟子、乡贤牌位:该建筑为一层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古建筑,该建筑物长20.5米,宽9.3米,台前有一宽大月台,台前有精制蟠龙石雕丹陛。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于2000年落架重修,现完整。位于栾城区冶河镇苏邱村内,苏味道于唐神龙元年卒于四川眉山,后归葬故里栾城。两侧还彩绘着飞舞的龙凤。

1998年,我区经省市文物保管所,省古建筑研究所专家协助策划,对苏味道墓进行修复。修复后的苏味道墓座落在原墓址上,封土高4米,直径10米,加了墓台及4座井亭,墓台周围由草白玉栏杆围绕。在窦妪镇南北赵村之间,为苏味道后代上坟必经之桥,清明桥创修于唐开元、天宝年间。1999年对清明桥进行修复,修复后的清明桥全长44.2米,宽5.08米。桥面板下部分为原来建筑,整个桥身由三个拱券组成,中间拱券高6.5米、宽12.5米、厚4.9米,两边拱券高5.6米,宽5.6米,厚4.9米。接着就对柳书生说:妾身本是洞庭湖龙王的小女儿。

在栾城,提起卧龙岗,几乎上岁数的老人都知道,这个卧龙岗的龙头,就在乏马村北。“栾城境内旧有一土冈,起于县城西北15里之乏马村,冈峦起伏,蜿蜒盘曲数十里于县城东南十里之外的龙化村。”当年王莽赶刘秀的时候,刘秀被追得人困马乏,当跑到乏马村北的时候,实在走不动了。在栾城不仅有乏马、岗头、龙化等地,在县城还曾经有龙岗书院。而且位于卧龙岗的起点,也就是乏马村的村北,还一直建有龙王庙。动物纹饰有兽面、夔龙、凤鸟、鹿等。

龙王庙是建在一处土台之上,因此也称之为“高台庙”。如今,庙宇、僧屋、古柏早已被拆除和刨掉了,卧龙岗成了耕地,高台也不复存在。位于寺下村南,该墓系元代甘肃等处中书省行平章事,荣禄大夫哈珊之墓。据史载,其墓葬前有瞻思撰文的哈公神道碑一通,正面用汉文介绍哈珊的生平及其家族,背面为蒙古文及汉白玉、青石雕像若干件,“文革”期间被毁,破损石像被埋入地下。上世纪80年代末,高家庄村砖厂生产用土时挖出了部分石人石马雕像残件,当时为保护起见,该村村委会组织人力将其深埋入村东大坑内。园亭在这里往往可以起亭子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唐武后时突厥寇至河北,官军袭击之,群狄多死于此”得名。而按《通鉴》,则因狄人在当时被称为胡人,因此叫作杀胡林。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入侵汴梁,北还时至此人困马乏,因病死去,这才得名乏马铺,今作乏马。五代后晋时,辽太宗耶律德光驾崩于此,其部下将国宝—《兰亭集序》刻石遗留在此,北宋发现,这便是欧本兰亭。为了纪念眉山“三苏”父子祖籍起自栾城、发迹于眉山这件盛事,栾城人颇费头脑。深入开展重庆云阳恐龙动物群与四川自贡恐龙动物群合作研究。

明崇祯十一年,兵部右侍郎,蓟州、永平、山海关、通州、天津诸镇兼关内总督范志完来栾城视察,栾城人知范志完是当时闻名的书法家,曾在山海关题刻“层峦叠嶂”,就请其题写了“眉山发迹”四字,即苏味道的后裔“三苏”在眉山重振文坛之意。栾城人遂将“眉山发迹”四字铭刻于石,碑身高约四尺余,宽约二尺多,长方底座,立于墓前。栾城人世代以三苏祖籍栾城为荣,十分珍视“眉山发迹”碑,曾将其列为“古栾八景”之一。清道光年间,村民将碑移于县城龙岗书院门口,激励学子有所建树。特别是拥有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1989年,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先生受邀重写“眉山发迹”并镌刻立于栾城中学院内,并建有碑亭。在栾城中学内,亭内所立之李冶雕像,系由河北师大美术系教授、雕像家阎明奎所雕。数学著作有《测圆海镜》、《益古衍段》等,对天元术、几何学有显著成就,比西方国家领先三百多年。南高乡是栾城区革命老区乡,1939年6月栾城抗日民主政府就在南高乡南屯村成立,位于栾城东南部。南高乡龙化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共接待4批68名知青。摧毁了天龙人的标志和粮仓。

当时专门为当年的知青们建设了知青楼,近年来对知青楼进行修复,并挖掘知青文化,建造知青展馆、知青体验房、知青广场等,打造成为栾城知青小镇。始建于1947年冬,为埋葬解放战争时期攻克元氏战斗中牺牲的革命战胜的墓地。占地约9.7亩,中央矗立着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北部建设了高标准的革命烈士墓,墓中安葬着76名解放元氏县城牺牲的烈士。纪念碑广场东西两侧,分别建有烈士英名录和陵园简介墙,是历年来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龙头适宜面向大海或河流。
“栾冢秋风”、“龙潭灵雨”、“柴台晓雾”、“黉壁湖山”、“长桥东跨”、“莲沼环城”、“冶浦寒亭”、“绿柳长廊”。“稷穗标区”、“交野田丰”、“柴台凌云”、“苏馆崇闳”、“清明古桥”、“苏墓井亭”、“沃原林网”、“玉桥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