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一直是画不完的主题,她吸引着古今名家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去表达。近几年,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围绕园林题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他在传统基础上开创出水墨雕塑这一独特的绘画技法,并以此运用于园林绘画中,以新的语言表现园林之美。周院长您好,“水墨雕塑”被美术界称之为“周家样”。本次专访我们想了解这一技法的生成过程,以及近几年在园林绘画这一题材上的探索与运用。“水墨雕塑”是一个新概念,这种画法有别于传统的绘画程式。
传统绘画先用线条勾勒出基本造型,再用各种皴法、点法、染法来填充,像搭建一个框架结构的建筑,先确定结构,再用砖石去填补。而水墨雕塑不采用先勾再填的顺序,而是把线条藏进画中,画到哪儿就是哪儿,一步到位,一气呵成。我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中国画是从传统开始入手的,在接触了传统经典后,我对传统绘画的高度、内涵的认识是翻天覆地,并确立了自己创作的价值观。首先,一种新的艺术语言想要成为经典,必须具备独创性,不同于以往,并且不可替代,这就是“新”;
第二,作品必须有一种持久的,高品质的生命力,能够和古人对话,和传统对话,能够摆在古人面前不掉价,不显得是个怪胎。有了“新”不一定“好”,有了“好”却不一定有“新”,这两者需要兼而有之,缺一不可。大学二年级时,我去雁荡山写生,回来后发现,想真正画出“我”的感觉很难,因为“我”一不小心就跑到别人的画里去了。我极力想表达自己的“语言”,却苦于缺乏“语汇”,没有“单词”。
“单词”很重要,具有一个单词还不行,必须要足够说出完整的话,而且一听就属于自己,属于个人。于是我在懵懂状态中实验,绘画时有意识地避免采用“个字点”、“介字点”、“鼠足点”这些传统的既定语汇,而是凭借自己的感受去摸索,譬如画山,却把山上树都弃之不画,只描摹山的结构。当时李晼老师,即李可染先生的妹妹,她评价说,“你画的山和传统里的不一样”。后来我从雕塑创作中获得启发,雕塑的创作过程很完整,它表现的空间概念和中国画不同。
雕塑采用整体现浇,用一大车混凝土浇筑出一个完整的造型,不划分框架的部分、或者点、面的部分。对比之下,用传统绘画中勾完线再填墨的技法,缺乏整体感。我看一幅画,首先会看到某条线、某个皴法、某个点,这些元素被分割成一段一段,不连贯,总感觉是几个单词生硬地拼凑,缺乏流动性。我想画一种没有线的线条,并不排斥线,而希望在探索过程中,将线条的内涵和力量埋在画面中,隐喻一些,含而不露。譬如骨骼真实存在,它却深藏在肉里,支撑起人体的框架。“水墨雕塑”受到了“没骨法”的一定影响,但有区别。
“没骨法”是传统经典语言中一个技法,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其侧重点在于描绘某一面。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比喻,“没骨法”是京剧舞台上做一个亮相的动作,而水墨雕塑是旋转的,从任何角度都能观看。园林是古人将自然造化与心象结合的完美典范,是身心融于自然的栖息之所,是历代画家彰显笔墨的理想之境界。中国园林,妙在古雅含蓄,以有限空间、涵无限风景,画作亦是如同造园,人间风景被浓缩在画架上。
开创“水墨雕塑”本身就是为了提升写意的“写”性,中国画从来没有回避立体的概念,采用水墨雕塑可以更自由,更灵活性,更有深入地探索园林的空间感。透过空间感,可以营造更好的层次效果,传递出苏州园林的优雅气质,以及野逸的、带有腐朽气的沧桑感,把一种欲言又止的晦涩感觉烘托出来。除了在园林中面对蚊虫的叮咬,阳光的暴晒等客观因素影响,主观上的纠结之处在于如何取舍。园林太美了,处处皆可独立成景,而移步又是一番新的妙境。
我极力想在画面中呈现园林之美,却又难以面面俱到,既要表现美景,又要保持苏州园林的神秘感。有时因为不舍得丢掉任何一个要素,画面反而显得啰嗦。我思索后发现,自己的优势在于对刻画画面,而描绘园林必须对自我优势进行打折。该用什么样的笔墨语言呈现画面,哪些部位该加强,哪些要做调整?我先在心中打个腹稿,预设伏笔,把感觉摁在心里好好焖一焖,创作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就解决了取舍的问题。有一天上午来到虎丘,入园后发现孩子很多,很吵闹,那天恰逢身体也有些不适,有些发烧,我赶紧找了个高地坐下来描摹。
当时的感觉很奇妙,空气中充满了虎丘塔的气味,砖石上毛茸茸的灰尘、青苔的湿腥味、腐烂的落叶气息、婆娑有声的树荫…微妙的感受激发了我的灵感,我将繁盛的树和虎丘塔挪移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场景,完成整件作品仅用时一小时五十分钟。回到画室里题款的话,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僵硬,是后来增添上去的,和画面不协调,因为景也不是原来的景了,墨也不是原来的墨了,人的心境也变了。在创作现场,一切都是鲜活的,画面的细节凭空想象不出来,可以现场捕捉到真实的现场体验。好比农村孩子在田头烤的玉米和回家用炉火烤的玉米,吃起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因此我愿意把每一次创作都当做实战,没必要回到画室里再填补。通过园林写生,我进一步理解到中国画传统经典蕴含的生命力,更理解倪云林、理解李可染。园林一直存在,它持续释放着其特有的生命力,时间越长,故事越多,我们可以把园林的故事,不断纳入自己的感受中,创作新的、具有感染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