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的十二生肖中,牛常常与农耕文化联系在一起,并有着力量倔强、勤劳等寓意。而在印度与希腊文化中,牛分别具有宗教与神话的重要意义。到了现代,欧姬芙和毕加索等画家在牛的身上找到了丰富的隐喻。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在洞穴中留下了大量的动物形象,如野牛、长毛象、驯鹿等,成为后人研究原始生活的重要资料。在那些描绘牛的远古壁画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出自拉斯科洞窟。拉斯科洞窟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蒙特涅克村的韦泽尔峡谷,距今已有1.5万至2万年的历史。

1940年,几个法国青年在玩耍时无意之中闯进了一个曲折狭隘的山洞,就像掉进了“兔子洞”的爱丽丝一样,由此打开了一座已经尘封了一万多年的史前画廊,轰动全球。《黑牛图》是拉斯科洞窟最为精彩和最富力度的形象之一,有学者称其为“跳跃的牛”。这头野牛线条简练,整体塑造得强健有力,特别是头部,虽然只用单色涂绘,却表现出逼真的动感效果,令现代人也叹为观止。另一幅《交叠的野牛》描绘的是两头臀部相对的野牛,暗示着动物为了交配会在夏季进行决斗。

拉斯科的“画家们”使用了一些透视法则来显示动物的攻击性。除了拉斯科洞窟,距今约3.6万年的法国肖韦岩洞、距今约1.2万年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都发现了包括野牛在内的动物壁画。比较得到公认的一种解释认为,这些洞穴壁画的描绘是为当时的一种具有图腾和巫术崇拜仪式而做的,描绘了动物就意味着占有了它们,“原始狩猎者认为,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大概再用他们的长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俯首就擒了…对于原始部落,艺术大都也还是跟人们对图像具有法术作用的看法息息相关。

在印度,牛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这与印度教主神之一湿婆神的坐骑——公牛南迪有很大关系。大街上的牛三五成群,大摇大摆,每头牛背上似乎都乘坐着湿婆神,巡视着印度大地。例如,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中,一件名为《作为雪山神女的已故王后肖像》的雕塑描绘了以湿婆妻子雪山神女形象示人的一位女王。在古印度,国王和王后被认为拥有神授权力,是神在大地的化身。

在这件雕塑中,这位已故的王后被描绘成湿婆的妻子雪山神女,她站在公牛南迪的身上,两侧则描绘了湿婆和雪山神女的孩子——以瑜伽姿势站立的是象头神甘尼萨,坐着的则是战争之神室建陀。南迪的形象常常与湿婆一起出现,而在V&A博物馆馆藏中,一件独立的南迪雕像由蛇纹石制成,描绘了一头小牛犊俯卧着的姿态。在湿婆庙中,南迪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位于通向庙堂的长廊中,显露出与湿婆的直接联系,并且将神庙墙外的教徒们的注意力聚焦于其宗教核心,即“子宫室”。

他是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牛怪,是是克里特国王弥诺斯之妻帕西淮与克里特公牛幽会而生出来的怪物。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弥诺陶洛斯为牛头人身,还有一条牛尾巴。他残忍凶暴,被关在建筑师兼雕刻家代达罗斯设计的迷宫里,最终被忒修斯杀死。古希腊的基利克斯陶杯和双耳瓶上描绘了一幅幅古希腊神话中的场面,在这些图画里,弥诺陶洛斯的出场往往是在他被忒修斯刺杀的画面中。而将时间快进,到了20世纪30年代,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在弥诺陶洛斯这一“牛头怪”的形象中找到了新的隐喻——囚禁在迷宫里的弥诺陶洛斯被视为每个人都拥有的潜意识和兽性的象征。从毕加索、迭戈·里维拉到曼·雷,艺术家们通过描绘弥诺陶洛斯的形象,试图解放被压迫的直觉天性。

在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风景绘画中,牛是最常被描绘的动物之一。保卢斯·波特的油画作品《年轻的公牛》是其中的代表作,和伦勃朗等同时代的大师相比,保卢斯·波特的名字令人陌生,这与他的早逝有很大关系。他死于29岁,而完成这幅几乎与实物相等大小的大尺幅作品时只有22岁。大尺寸让画家得以描绘现实细节,甚至围着公牛飞舞的几只苍蝇都清晰可见,而在画面远处,依稀可见村庄农地和牲畜。

和巨大尺寸同样为人称道的是,这幅画打破了油画的等级,将动物视为主角。有趣的是,虽然画面逼真,但是据牲畜专家分析,对于公牛的描绘其实由六只不同年龄的动物组成。这幅作品曾在卢浮宫陈列20年,现藏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对于荷兰人来说,牛是富饶的标志,对于牛的描绘不仅反映了17世纪社会和经济情况,还表达了他们对于自己祖国的感情。被称为“美国现代艺术之母”的乔治亚·欧姬芙将牛和美国力量和精神联系在一起。许多艺术家描绘活着的动物,而欧姬芙却在动物骨骸中发现美和生命。1949年,欧姬芙定居新墨西哥,牛头骨在那里的沙漠中非常常见,而欧姬芙将牛和牛头骨的形象与更广泛的美国身份相连,“在大萧条、经济动荡和干旱威胁着这个国家的存在时,欧姬芙发现风化的牛头骨的角和中空有力地展现了美国的力量。

“这些标志性的头骨还强调了奶牛在美国历史上常常被忽视的重要性…这个国家的财富和国际身份,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牛’来定义的,牛肉支撑着美国领土与经济的快速扩张。”西班牙无疑是另一个与牛有着渊源的国家,在那里出生的毕加索就钟爱牛——他是斗牛场的常客。在一组作于1945年至1946年间的绘画中,这位艺术家用牛展现了自己艺术风格与想法的演变。他画了11幅《公牛图》,牛的形象从具象逐渐走向抽象的线条。毕加索将公牛视为重要的隐喻,取决于具体语境,它们有时候代表着西班牙人民,有时候表达了对于法西斯主义与暴力的看法,有时候意味着男性的生殖力,有时候则映射着艺术家的自我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