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Date: 2022-10-04 06:00:02 | View: 22

遗失在海外的南北朝佛教雕塑

《5—14世纪中国雕塑》一书为初版于1925年,为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巨擘喜龙仁的名作,直至今天仍被西方学者奉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圣经”,对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的写作影响巨大。书的图录部分收录了近千张图片,这些图片又以佛教雕塑为主。“中国的佛教雕塑一方面有意忽略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体结构,比西方的宗教雕塑更受约束、更为刻板;另一方面又具有更深、更广的影响力,其中的佳作已经超越了西方社会生活与艺术的典范,达到了精神层面的成功和完美的平衡。

黄铜释迦牟尼佛

“进入公元5世纪,佛教主题的雕塑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的确,南北朝时期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佛学经典被译成汉语,涌现了一批讲经传道、创立宗派的佛学大师。作为佛教文化艺术重要表现的佛雕雕塑,在这一时期开始迅猛发展,在中国雕塑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是从这一时开始兴建,其中的早期石窟造像特征鲜明,有别于隋唐巅峰时期的造像。不过这些早期石窟造像多有损毁,加之后世的粗糙修复,留有许多遗憾,“只有在个别远离寺庙、不太重要的小洞窟内,或者是某些高处的摩崖窟龛中,才能看到一些躲过修补、保存相对完好的造像”。

大型坐式释迦牟尼铜雕

这一时期的其他佛教雕塑,如人物造像、造像碑等,都具有明显的早期佛教雕塑特征。这些早期佛教雕塑历经岁月洗礼与历史洪流留存下来的相对较少,有些辗转流落海外,成为海外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的珍藏。然而相当一部分已经下落不明,更有一些屡遭劫难,绝迹世间。由此可见,书中展示这些雕塑影像尤为珍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佛首很尖,造型非常古朴,进一步表明壁龛和石窟开凿于梁代。坐于四足台座上,结禅定印,叶形大背光上刻有涡纹和火焰纹。坐于四足台座上,结禅定印,叶形背光上刻有火焰纹以及三尊浮雕小佛。柱子在这个小洞窟中占据了一半空间,刻有一尊立佛和两尊菩萨,上方有许多浅浮雕信徒。

铜雕坐式贴金释迦牟尼

这些造像底部遭受侵蚀,但是上部保存相对较好,是云冈石窟早期雕塑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两侧各立一菩萨,还有一些小壁龛,每个小壁龛里都坐着一尊菩萨。主佛比真人稍大,是云冈石窟最富表现力的作品之一,完全没有后世修补的痕迹。主佛两侧各立一菩萨,基座上装饰着一排浅浮雕供养人。背面有一佛两菩萨,以及众多供养人,均为极浅的浮雕。菩萨直面前方,身后原本应该有一块大背光,或原本位于壁龛内。右侧是弥勒菩萨,左侧是持莲观音,两菩萨均立于莲座上。

寺庙佛堂玻璃钢释迦牟尼雕像

主佛背光上装饰着几尊小佛和一些飞天,边缘装饰着火焰纹。两侧分别为观音菩萨和弥勒菩萨,立于莲座上,下方各有一个扭曲的夜叉。方形基座下方有一个四足高台座,台座前方两足上各有一个平雕人像,手持莲花。四足台座正面刻有两个手持莲花的沙门和一个小香炉,均为浅浮雕。三尊菩萨立像,中间最大的一尊双手各施无畏印、结与愿印。高基座上是浅浮雕,一个蹲着的童子托举起一个香炉,香炉两侧站着一男一女两个供养人以及他们的仆人。

大背光顶部破损,剩下的部分边框内装饰着莲花和童子,边缘有火焰纹。释迦牟尼立像,右手举起,施无畏印,左手放低,结与愿印。上方还有两个拜倒在地上的比丘,再往上是两尊坐在莲座上的佛,顶部有两个飞起的那伽。方形大壁龛分为两层,上层是一尊佛,坐在祭台样式的底座上,两旁各站着四个人——比丘和菩萨。这些人物上方是坐在莲花上的四尊佛,与主佛一起构成五方佛。下方区域是六尊坐在莲花上的佛,中间是一些供养人,还有一个大香炉或圣物匣。

壁龛由一些小飞天托起,树枝间的其他飞天托起花环,两那伽托起顶部的小佛塔。基座正面有一香炉,香炉下方有一童子,两侧各有一坐狮一护法。中间可能是释迦牟尼佛坐像,两侧是阿难和迦叶两弟子以及两菩萨,分别立于莲座上。长袍垂下,在身体两侧形成羽翼状的裂片,周身装饰极为华贵,璎珞繁复。立于莲座上,身穿长袍,上方衣纹为同心圆式,下摆衣纹作波折式。5—14世纪中国雕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