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是毛泽东同志发表《纪念白求恩》80周年。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背后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80年前,加拿大外科医生白求恩在太行山去世,将脚印留在中国大山深处。如今,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足迹已被岁月湮没,但在刘芬芝看来,它却依旧是一笔无形遗产。白银坨有20亿年前的冰川遗迹和形成于100多万年前的壶口群,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刘芬芝更乐于将白求恩的红色遗产打造为景区的“名片”。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白求恩1938年来华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在太行山度过18个月时光。其间,他在深山中往返跋涉,为分散深藏山中的八路军伤员巡诊治疗。2006年到白银坨开发旅游时,刘芬芝发现“白求恩大夫”在当地人口述历史中不可或缺——景区内每个村庄都有老人可以讲述白求恩在巡诊途中为老百姓治病的故事。
”过去十年,她和公司在景区树立白求恩巡诊雕塑,修建白求恩小镇,还为遭日军伏击牺牲的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学生建了纪念碑,希望游客在欣赏白银坨自然风光之余,能抽点时间致敬白求恩。这得益于毛泽东同志在白求恩逝世40天后发表的《纪念白求恩》。毛泽东同志号召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称这种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从此,在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在医务工作者当中,白求恩成为全心全意为他人的标签。白求恩在中国最著名的影像是他在一座破败寺庙手术的工作照,摄于1939年10月。当时日军袭击太行山摩天岭,白求恩奔赴前线抢救伤员。在这次手术中,白求恩的手指被割破,后感染不治,于1939年11月12日去世。”林立说,父亲和同事们为能与白求恩一起工作并从他身上学到外科手术技术而感到自豪。来华之前,白求恩早已因手术器械发明和外科手术技术创新而为国际医学界所知。
1937年参加西班牙内战时,白求恩成为世界战地流动输血第一人。林立是在父亲要求家中孩子“学习白求恩”的教导声中成长起来的。父亲总叮嘱他们工作要“精益求精”,无论做什么,都要练就白求恩那般可以在枪炮声中不动声色完成一台手术的功力。“当我们被他的无私利人的精神所感动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精神建立在他出色的外科手术技术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欧洲已广泛使用电力、汽车和冰箱,但中国深山里却找不到这些东西。
八路军依靠群众,帮助白求恩在太行山深处将他的技术变成现实。医疗队给每个在八路军救援队志愿服务的民兵和老百姓化验血型,建立流动血库。若伤兵需要输血,只要找到合适的血型就能随时进行手术。因为太行山中交通困难,转移伤员耗时太长,白求恩还创立前线抢救现场“初步疗伤”方法,与流动血库一起大大降低了八路军伤员死亡率。1938年刚到中国时,白求恩曾尝试帮共产党军队建立一个战地医院,但他主张建立的模范医院建成仅一个多月后就被日军炸弹夷为平地。
他很快改变想法,决定把固定医院变成流动救治,使前线伤员在接受最快和最必要的疗伤之后,迅速转移到敌后进一步治疗和康复。游黎清说,她并没有从父母那里听到什么“感人泪下”的白求恩故事。他就是一个特别严格的医生,一个因为严格时而会在工作中发脾气的普通人。但他以精湛的外科技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责任心令所有认识他的人佩服。”游黎清同意林立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如今除了要学习白求恩的奉献精神外,还应该更多了解、学习他的专业精神,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但她坚决反对对这位加拿大共产党人进行毫无根据的随意解读。游黎清从2006年开始研究白求恩,因为她发现当时一部关于白求恩的电视剧充斥着不符合历史的情节。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共产主义者白求恩在剧中竟然被塑造为一个“上帝派来拯救中国人的使者”。“电视剧把白求恩遗嘱里有关共产党的字眼儿全部抹去,完全没有体现他是一个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这不尊重历史,不尊重白求恩本人,也会误导年轻一代。”如果建成,这条路将把被大山封锁的村庄与附近的高速公路连接起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缩短白银坨到保定、石家庄和北京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