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作为重要城市景观,是展示城市风貌的载体,作为山西千百年来历史文化活动的核心——五一广场,也将迎来涅槃重生的重大历史机遇。5月22日,太原五一广场改造方案正式向社会公示,这是本号于3月18日独家率先披露五一广场地下隧道即将上马后,该区域迎来的又一重大节点消息。提起五一广场,几代太原人亲切地称之为广场,大家心领神会这是特指的地方。宋太宗赵光义将恢弘的唐晋阳古城焚毁后,在这里重新修筑了宋太原城,当初的东城墙止于如今的柳巷南路,离城墙根还有500米的五一广场这里,当时还是荒郊野外人烟罕至。到了明朝,太原是九大藩王晋王的所在地,开始向东扩建城池修筑宫府,在晋王府的正门外,向南延伸到城墙,在这里修建了太平门,成为明朝太原城的8大城门,后来因为朝廷每次接皇上圣旨都从此门进入,策马直奔晋王府,附近还有等级最高的皇庙,所以改名为承恩门。
自古有“汉墓唐塔朱打圈”的民谚,明朝朱元璋家族最拿手的就是修城墙。明朝晋王的实力排在9大藩王前两位,所以太原城的辉煌,在全国赫赫有名。到宋元朝代,北方民谚留下“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的佳句。别急,五一广场的惊艳才刚刚开始,进入清朝和民国时期,五一广场周围是正太铁路的起点,火车站、戏台、市场、剧场、饭店、茶馆、杂耍,让这里成了达官贵人黎民百姓进出热闹的地方。
叫了500年的承恩门,尽管规格高过其他城门,但相比西面1公里外的迎泽门,足足晚出生了400年。从宋太原城诞生就有,演变而来的迎泽门,俗称大南门,这里也就叫做了新南门,周边有个响当当的地名叫南门外。20世纪初,辛亥革命火种在山西点燃,新军第一个敲开承恩门,端掉了清朝巡抚衙门,为了纪念推翻封建王朝,挂在城楼上的牌匾,取下承恩门,换上了首义门。1949年4月24日,解放太原进入最后总攻时刻,整个战役堪称解放战争期间伤亡人数最多、战事最为惨烈的城市攻坚战,首义门在攻城炮火中受损严重,于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建成广场,随着太原城墙的陆续拆除,广场建起了主席台和国旗杆,每逢省城重大政治社会经济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改革开放后,广场主席台拆除,建起了一尊显示青年奋发的大型雕塑,后来又更换为汾水泉声的大型雕塑,体现母亲河汾河孕育出的太原城。历史上,从明清到民国,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烽火、解放胜利到建国后重大历史事件活动,都离不开这里,成为山西乃至太原的心脏和中心,是全省重大道路0公里的坐标起点。五一广场周围与10个路口相连,随着车辆增多,交通变得拥堵,早在1988年,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南京工学院就设计出4套改造方案,采取改变空间格局、修建下穿通道减少平面交叉路口,但一直没有实施,每年都有两会委员为此呼吁;
到了2017年,太原市规划部门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推出了五一广场改造方案,将复建城楼、下沉广场、下穿通道一并提上日程,但立体交通改造处于研究阶段。2020年初,五一广场节点改造再次浮出水面,将新建1.4公里广场地下隧道列入今年建设工程。其间,国家文物部门出台新规,遏制古建风明确无遗址没价值不批准复建,导致呼之欲出复建城楼可行性存在争议。2020年5月底,太原市出台规划方案,将复建辛亥革命标志性建筑首义门、新增八路军北上抗日雕塑,传承国旗广场,列为五一广场改造3大主题内容,体现五一广场独具的历史性、文化性、纪念性,打造太原市的精神象征和城市灵魂,英雄太原、文化太原的载体和坐标,彰显城市厚重的英雄历史和红色记忆。
通过新旧规划图可以看出,改造后的五一广场,北广场依然坚持复建城楼。旧规划图将连接并州北路、五一路的道路,改为下穿通道由地下通过广场,避免平面交叉交通拥堵;新规划图只提到广场改造与建设地铁1号线同步,北广场复建城楼周边建筑严格控制高度,以体现城楼的高大,未涉及大家关心如何解决五一路、并州北路连接的地下通道,但强调了南北广场连为一体,现在的地面道路走向没有改变,迎泽大街依然从南北广场之间穿行,广场立体交通设想在新规划中未予以体现,仍是对称环绕广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