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1日晚,农历春节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这是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回归祖国,经历了曲折又振奋的过程。2020年9月14日,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拟于东京拍卖一尊“唐天龙山石雕佛头”,疑似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在历史上流失的文物。经组织鉴定研究,判断应属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的被盗佛首,于1924年前后被盗凿并非法盗运出境。贵阳市王阳明法治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在修文县龙岗书院召开。

国家文物局启动追索机制,确定“叫停拍卖、争取回归”的工作目标,10月15日致函拍卖行,要求终止与该佛首相关的拍卖和宣传展示活动,予以撤拍。10月16日,拍卖行积极配合,作出撤拍决定,终止有关宣传。国家文物局与拍卖行董事长张荣取得联系,鼓励促成文物回归。11月17日,我驻日使馆举办文物移交仪式,张荣先生将持有的天龙山石窟佛首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移交使馆保管。图为驻日使馆公使杨宇见证,公使衔参赞石永菁与张荣签署捐赠文件。期待自己的作品能给这座城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国家文物局供图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组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开展实物鉴定,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文物测试分析与健康状况评估。经研究,与1922年3月拍摄的《天龙山石窟》图版35和1923年10月拍摄的《天龙山石窟》图版41所示第8窟北壁佛龛内佛像的原状图片相比较,佛首脸型、五官、形神高度吻合,特别是右脸颊的斑驳痕迹,从右眼睑下向右耳延伸扩展的形状,与实物完全一致。齐天大圣和龙咚枪相互搭配之下一定能爆出高分。

佛首面部的一些细微特征,如右腮小的斑点和颈部风化形成的边缘,两者亦一致。依目前石窟保留痕迹历史图片推测,佛首被盗凿后,其背面、鼻翼均经过修整。佛首长33.7厘米,宽30.4厘米,高44.5厘米,重55.5公斤。科技检测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佛首石材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构成,符合天龙山岩体特征,内部一致性较好,无显著裂隙发育。包括汉代四乳夔龙纹铜镜、唐代菱花形瑞兽人物纹铜镜、金代双鱼纹铜镜及金代戏童纹铜镜等。

顶部和耳部发现彩绘痕迹,推断佛像原始状态应有彩绘。鼻翼及鼻梁部位存有有机材料,推断有修复经历,与鼻翼修整情况相契合。经实物鉴定、科技检测并与历史照片比对,专家一致认为,该佛首源自天龙山第8窟北壁佛龛内佛像,应为1924年前后被盗。第8窟为天龙山石窟唯一有明确开凿纪年且规模最大的石窟,该尊佛首肉髻低平,脸庞圆润,露出笑容,雕刻技术娴熟、表现手法细腻、时代特征鲜明,具备北朝晚期至隋初的显著特征,是研究天龙山石窟乃至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赑屃就是龙的其中一个儿子。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是中原地区代表性佛教石窟,在中国石窟雕塑发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20年代,在日本古董商“山中商会”驱动下,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超过240尊雕像被盗,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盗运境外,现收藏于日本、欧美博物馆以及私人手中,破坏程度在中国石窟寺中最为惨烈。此次回归佛首,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到祖国的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恐龙时代的生存压力。

据悉,佛首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与全国人民见面后,将于2月12日起,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咸同斯福——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中展览展示。国家文物局将会同有关方面,践行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国际共识,在具备安全条件前提下,将佛首送回天龙山石窟,在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收藏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