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长乐后安村,即可看到江边有一座不大的龙王庙,村支书林敏章介绍,以前村民大都以打鱼为生,所以村里供奉龙王以祈求一帆风顺。后安村户籍人口有一千多人,大部分人旅居海外,现在留在村里的多为老人。为此,村里修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敬老院,让难舍故土的老人安度晚年。在村里逛了一圈发现,村巷干净整洁,遍布村内的彩绘和景观小品构建起一步一景。据长乐史料记载,这座桥建于嘉庆十九年,出资修建的人是村民林德苍。

“余家到洋屿约路三里许,阡陌纵横,仄而逼,每雨水泥泞,行者苦之,且属吾乡之人往来所必由之路也。余于癸酉冬农事方暇,鸠工辇石,植其基,平其地,两阅月而竣,庶乎其履道坦坦矣。”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境内留存着丰富的郑和遗迹,后安村就有诸多与郑和有关的景点,比如郑和广场、长乐海丝馆等。据介绍,这尊石雕像高1405米,基座宽7米、高28米,寓意郑和在公元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和七下西洋共历时28年。

郑和石雕像对面的一座仿明代风格建筑即是长乐海丝馆,其前身是郑和航海馆。今年8月,郑和海馆经过提升改造,改名长乐海丝馆,馆内展陈内容也由侧重展示郑和下西洋史迹,变为侧重展示长乐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和未来。陈怀皑1920年出生于长乐一个木匠家庭,1994年,因患肺癌逝世。他一生执导过《祝福》《青春之歌》《杨门女将》等30多部电影。馆内展陈内容分为“故乡情怀”“青春之歌”“德艺双馨”“精神接力”4个板块。

纪念馆除了对陈怀皑的生平详细介绍,还收藏了近200张陈怀皑与家人、朋友的照片以及陈怀皑用过的物件。馆内还有一个电影厅,播放陈怀皑和陈凯歌父子执导的一些经典影片。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按1∶1大小还原陈怀皑生前的客厅和卧室。这里摆放的物件基本上都是从北京搬到长乐的,真实地还原陈怀皑晚年生活起居环境。在后安村石龙山下有一处庭院式仿古建筑,门前大坪地铺着整齐划一的花岗石,四面粉墙,上饰“喜鹊尾”,正门悬挂漆雕金字楹联“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上方匾额是金光闪闪,四个大字“吴航书院”。

这里一共有两座屋宇,正座为讲堂,宽敞明亮,肃穆庄严,是仿照志书上“吴航书院图”原样构建的;周边回廊连撇榭,展示长乐历代科举人物与文化名人事迹;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二十六年,知县贺世骏移建天妃宫于西关外,原址拓为吴航书院。后世多有增建,光绪三十一年,吴航书院产业移交吴航小学,后毁于抗日战争。“后安村人文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串连成线,而且与长乐满族水师旗营、金刚腿等景点前后相连,来此打卡的游客众多。现在,村里正筹划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为乡村振兴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