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仲相桓公,霸诸候,匡天下”,后世之人,只知管仲扶佐桓公成就了“春秋首霸”之伟业,津津乐道于管仲的文治武功,而选择性地忽略了在他们之间还有一个至为关键的人物。他就是鲍叔牙,没有鲍叔牙,管仲射公子小白那一箭,即使不被“油烹”,怕也难逃一死;

如果不是鲍叔牙宽贤大度,极力举荐,那么有“一箭之仇”的公子小白又怎么可能任其为相呢?齐桓公以国事为重,不计私怨,管仲才能死里逃生,并出任齐国相邦,才有了后面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管仲辅佐桓公三十余年,言必听,计必从,未曾听说管仲举荐过什么人才。

管仲事无巨细,诸事亲历亲为,在其大包大揽之下,齐国人才凋敝,齐国官场更是一片一马奔腾,万马悲鸣之景象。“谁可继之为相”,管仲并没有推举一位像样的人才来治理齐国,只言“易牙、竖刁、开方,此皆小人,不可用之”,说罢,一命呜呼。可惜,管仲死后不久,烹子献桓公吃的易牙,自宫以示忠心的竖刁,视桓公为生父的开方,都得到桓公信任,奸佞弄权,齐国开始岁无宁日,而桓公亦死于三子之手。

至桓公死后两百余年,齐国内忧外患,国势日见颓败,亦不复见其王霸之气。齐国之兴,由鲍叔牙有知人之明,举管仲代替自己开始;齐国之败,亦由管仲不善用人才,没有培养事业接班人,被易牙、竖刁、开方乱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