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古典主义,就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而得名。到了18世纪中叶,庞贝城的发掘,德国学者温克尔曼美学思想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古典主义的兴趣,古典主义又重新复兴起来,故称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中世纪,亦称中古时代,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民族国家抬头的时期为止。

今天,在这里所讲的并非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塑”,而是带有宗教雕塑风格创作以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友谊和平春天”为主题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小雨点》《少女与花》《西藏姑娘》《少女》《开天辟地》《和平之星》《母与子》等。浪漫主义者反对单纯的形式美和理性的束缚,追求跳跃式的生命,热情肯定生活和自然,并以它为表现的核心。立体主义开始于1906年,由乔治•布拉克与帕布罗•毕加索所建立。立体主义的艺术家受到了保罗•塞尚、乔治•秀拉、伊伯利亚雕塑、非洲部落艺术,以及野兽派的影响。

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撼动了支撑古典主义雕塑形象的自然结构,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雕塑家布朗库西与立体主义同期进行着他独特的探索——向空间“内部”努力,突出形的相对独立价值,不断删去雕塑空间的累赘成分,追求还原单纯性的“绝对”,他为现代抽象雕塑发展提供了一个支点。《女神》《数字地球》《友谊之环》《旋律》《风》《天犁》《树之梦《来自大西洋的声音》等。

从20世纪初的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以及其后俄罗斯的先锋雕塑、包豪斯的艺术实验中,我们都能发现动态雕塑早期发展的雏形。直到40年代,卡尔德一系列的动态雕塑创作不仅打破了传统雕塑的形态边界,而且改变了其意义生效的方式。因为从传统雕塑的意义诉求、叙事功能,以及审美与接受的角度去考虑,“动态雕塑”都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不过,直到50年代后期,“动态雕塑”才被广泛接受。

60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影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雕塑家对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动态雕塑”自身的形态边界得以进一步的拓展,有效地结合了建筑、装置艺术的表达方式,并日趋成为当代公共艺术中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拉尔方索被誉为21世纪新动态雕塑的奠基者,他出身于瑞士,现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动态雕塑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动态艺术组织创始人及现任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拉尔方索开始动态雕塑的创作,并完成了《联合》、《永生》等作品,2009年,他创作的《风中之舞》入围了北京2008奥运雕塑项目,其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广为展览、收藏。

金属焊接雕塑是当代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的构思和制作,已成为现代雕塑进行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自20世纪60年代后,不断出现的现代艺术新的观念、新的材料、新的加工手段和新的工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古以来传统的雕塑表现模式。而具有时代精神的金属焊接作为现代雕塑的艺术语言变得直接、简练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