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生活在治世,真的能成为“能臣”吗?


Date: 2022-10-09 17:04:25 | View: 45

曹操如果生活在治世,真的能成为“能臣”吗?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之中,诞生过无数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每个相应的时代,总会出现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们的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息地翻滚着,在人们口语相传的故事中传唱着。说起历史上的经典人物,不得不提的时代是三国,不得不提的人物必有曹操。曹操可以说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人物形象,实在是难以评价。在《三国演义》中,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词语释义奸雄为弄权欺世的人,那么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历史典故曹操把酒论英雄情景小品雕塑

在中国历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曹操看作一个奸诈,狡猾的人。这一点从戏曲表演上就可以看出来,大家都知道在进行戏曲表演的时候,演员们会画脸谱,在脸上画出一些图案,来突出表现人物的形象和特点,不同颜色的脸谱能够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人们评价曹操奸诈、狡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捉放曹》的故事中,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亡途中经过中牟县,被当地的县令陈宫所擒。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雕塑

于此,陈宫被曹操敢于人先,为国为民的勇气和胆量感动,决定释放曹操并弃官随他举事。之后就到了事件的高潮部分,他们行至成皋,见到了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吕伯奢见到曹操很是高兴啊,非要请他俩去家里坐坐,还吩咐仆人准备宴席款待,自己则骑驴去西村打酒。吕伯奢走了之后,曹操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心中生疑,与陈宫潜至草堂又听到了有人说:

曹操曹丕曹植铜雕

”这句话是仆人们在商量该如何杀猪,但是在曹操二人一路逃亡,惊魂未定之际,又成为了杀人之因。曹操杀吕家八口,与陈宫急忙离开,谁又能想到,离开的途中正好碰到了吕伯奢打酒回家,于是曹操又把他杀了。且曹操在十分看重正统观念的时代,挟天子以令诸侯,视天子为无物,对天子无礼,由此更是奠定了人们心中虽为汉臣,实为汉贼的称谓。当然也有人说,曹操这么做是时代所趋,在乱世之中,不这样做最终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魏武帝曹操砂岩石雕塑像

那如果我们假设一种情形,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又能否成为一位匡扶天下的“能臣”呢?无论是在曹操的相关典故中,还是在他所写的诗文中,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拥有抱负,树立志向的人。在史书或者小说的撰写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意向,难免会有偏颇,就例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谁也不知道曹操是不是真的说了这句话,是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情形下说的,因而很多内容只能说是相对公正,相对可靠。要研究一个人可以评判他所做的事情,可以考虑他的为人处世,也可以关注他的言语文章。

曹操曹植曹丕古代人物铜雕

可是历史人物所处的年代距离如今实在是有一段距离,人物究竟如何,我们没有办法面对面接触感受,只能从史书记载中窥见一二,但是有一样东西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它也是文字,当然不是史书记载的文字,而是人物自己所写的文字。曹操这个人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有很大的成就,在文学上也很有特点。他的诗歌作品全是乐府诗体,在内容上不仅讲述时代时事,被誉为“汉末实录”,同时也饱含了他远大的政治理想。

古代名人曹操石雕

《观沧海》是初中必背诗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诗中并没有关于志向的描述,却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怀。他站在碣石山上,观海面波涛汹涌,望天边日月交替,叙述的是景,感受的是情,表达的是他的雄心壮志。上述两句节选于《对酒》,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曹操有完整的政治蓝图,这就是他心中渴望的理想社会,君主贤明,臣子忠仁,社会有法度,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而他也将为实现这样的理想而不懈奋斗。曹操不仅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也拥有杰出的政治才能,他具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

东汉末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吏治混乱,士大夫人人自危,可以说的上是一个“黑暗时代”了,和所谓“治世”截然相反。在他初登政治舞台没多久就显示出了他的才能,在他刚满二十岁的时候就受到州郡推荐,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洛阳是一个难管理的地方,这里是东汉都城,豪强大族,皇亲贵胄聚集于此,而且在东汉时期的政治体制之下,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一个处理不好,另一个麻烦就可能会找上你。

曹操一上任,就严明法纪,造五色大棒,悬于衙门左右,他也确实做到了诗中所写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就算是皇上宠幸的宦官的亲眷违禁,也不做宽大处理,该怎么罚就怎么罚。面对吏治黑暗,满朝奸佞,他也会上书进谏,只是当时的社会已经腐败到无法匡正的地步了,哪怕是有有识之士,也难以使其发生改变,想靠改革使政治清明几不可能,于是便爆发起义,战争。曹操在之后的生涯中,于陈留起兵,号召天下讨伐董卓,又挟天子以令诸侯,逐鹿中原,最终统一北方,天下呈三分之势。

简单来说人物事迹就是如此,在这些事迹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的政治目光看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事情可是一般人不敢做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之中,甚至是想都不敢想的,可是曹操就这样做了。当时的汉献帝早已失去了威仪,辗转于董卓、杨奉等人之间,他们都认为这是个烫手山芋,而曹操不这样以为,他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也因而被封为司空校尉,录尚书事。表面看起来他接手了一个别人不想要的“山芋”,迎帝至许昌,在起兵逐鹿中原或许会受到限制。可实际上曹操并没有因此受到汉献帝的限制,反而以此来限制了其他的人。接手汉献帝而起到的作用有一些类似于晋文公除王子带之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都是得到了当时天子的认可,晋文公有了称霸中原的可能,曹操也有了,他拥有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合理地位,其他人与他相较皆为不合理。

在曹操的政治举措中还有两点是极为重要的,一是提倡节俭,廉洁府吏。或许是在年少时看多了吏治黑暗,在他掌权之后身体力行,一改往日骄奢淫逸之风,清廉朴素也成为了选官的标准之一。选官,节俭清廉是一项标准,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找了一个节俭之人,然而他却是一个草包,那也是与国家无异的。曹操也极为看重此项,他在210—217年之间先后三次下达“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其对于关羽的礼待更是人人皆知。综上来看,曹操在政治上不仅有过人的胆识和远见,在政策的实施上也如他规划的社会蓝图一般,尽全力想要改变当时的社会。

曹操这个人物很是复杂,他有野心抱负,也有政治才能,也有军事实力,但是在他一统北方之后,却又没有再进一步登基为帝,而是放弃的唾手可得的位置,将已衰微的汉室又延续了几十年。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他心理的又一个呈现,他的一生都在为统一国家而努力,将国家前途放在了第一位,且他终其一生在名义上都维护了汉室江山,尽管没有统一全国,却也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有意思的一点是,曹操“奸佞”的人物形象多出自文学作品,而文学相较于史学会有更多“自我意识”,在后世所写的文字之中,曹操的形象一直不好,然而读他自己的诗歌文集,“奸诈”,“狡猾”两个词实难体现。也因此笔者认为,若他没有生于乱世,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以他的远见和才能,想必也会以“治世能臣”名垂青史。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