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纱阁”大舞台


Date: 2022-10-11 15:12:31 | View: 43

小“纱阁”大舞台

如今,我们借助镜头记录当下,而数百年前的先人,只能通过泥塑、纸扎等形式,来留驻历史长河中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一瞬间、一刹那。”明清时期流传晋中的这段佳话,展现了100多年前平遥纱阁戏人在民间的影响力。而平遥纱阁戏人,就是先人留住历史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作品。“明清时,平遥是商贾云集之地,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谈起纱阁戏人的起源,平遥纱阁戏人代表性传承人冀云丽介绍,当时平遥纸扎业因丧葬习俗中的攀比之风而兴盛,加上晋商与戏剧票友的推波助澜,纱阁戏人逐渐成为当地的一道文化景观。让我们看杨丽萍舞蹈团队怎样将十面埋伏演绎。

不锈钢运动跳舞雕塑

旧时的人,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冥国,随葬器物供死者在阴间使用,于是就有了冥器。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到了宋代,纸冥器逐渐流行起来。人们用竹篾、芦苇、高粱秸秆扎成各种家具、器皿、人物,用彩色纸糊起来,再以剪纸加以装饰,为死者焚烧。到了明清,纸扎的适用范围更广,每逢节日,人们也会用纸扎灯笼来装饰。当时,在山西平遥古城内,一位名叫许立廷的人掌握着一项绝活,普通的纸经他的手能变幻出鲜活生动的戏曲小人儿。跳舞和走模特都跟不上了。

铜雕公园跳舞人物摆件

将这些栩栩如生的小人儿放置在舞台造型的木阁内,挂上碧纱罩,便活脱脱成为一场场即将开幕的戏曲演出。本着对这些精致小物的喜爱,当地人常唤其“纱阁人人”,简称纱阁。纱阁戏人的文化渊源,与宋代以后民间丧葬礼仪中的纸扎冥器传承有关,与元代杂剧的空前兴盛有关,也与明清时期民间祈子风俗有关,更与平遥晋商大都会的商贸习俗有关。“当时的平遥古城街衢中心的市楼成为展出纱阁戏人的重要场所。舞蹈人员身着华丽汉服献跳了一支中国舞。

跳舞人物石刻浮雕

市楼底层的平台廊柱间就是展出纱阁戏人的地方,廊柱四周恰好摆放36阁戏人。旧时平遥有新婚夫妇买灯祈子的风俗,把蜡烛点燃置放于纱阁前进行许愿、还愿。民间百姓遇有新丧之事,租来几阁纱阁戏人放在灵棚两侧,既表达了对先人的安慰,也反映了对民间戏曲的爱好。清光绪三十二年,许立廷等人专门为平遥县城中心的市楼内制作了36阁纱阁戏人。36阁纱阁戏人取材广泛,有神话故事、民间生活、侠义传说、男女爱情等。以乐舞之礼表达祈福中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

广场不锈钢抽象跳舞人物雕塑

这些戏人形体优美、面目传神、装束逼真、造型生动、道具精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阁阁皆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一阁就是一个小舞台,展现刹那间的精彩场面,人物脸谱、姿态、手势、表情、服饰等各异,样样活灵活现,栩栩如生。1979年,由许立廷等制作的纱阁戏人被作为馆藏文物,收藏到位于平遥清虚观的平遥县博物馆内。如今,在第六展厅,28阁纱阁戏人一阁一阁形象生动、光彩照人,犹如一幅幅工笔重彩画。比赛舞台基本会在LiveHouse或音乐厅等专业演出场地。

人物景观跳舞铜雕

戏人戏服所用的洒金宣纸,韧性、弹性及表面张力都很强,扎成的服饰挺括平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尤其显得绚丽多姿,就像真纱一样,纱阁戏人的名称由此而来。纱阁戏人是以传统的戏剧为题材,由木阁、隔断、戏人和道具4部分组成。每个木阁高77厘米、宽83厘米、深44厘米,木阁里有3至4个戏曲人物,木阁前额装饰有雀替,模仿成戏台模样。隔断是戏台前后的分界,也就是戏曲中的背景,隔断上会有山石、花鸟、名家名言,后壁中间挂着题写剧名的横匾。不少音乐舞会和钢琴演奏会场都会陈列着贝多芬人物雕塑

跳舞演奏古代美人人物铜雕

一阁一戏,一戏一场,每阁纱阁戏人就是一个小舞台、一个小场景。艺人们选择了戏曲中的精彩场面,把它们制作出来,在木阁里展现刹那间的情景。“选一出好戏并构思好场景,是成功制作一个戏人的关键。”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雷显元,生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戏迷,对戏曲的认识和理解很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构思场景是制作纱阁戏人最关键的环节,“要通过这出戏表达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让人看了受到教育和启发。另外,要选取一出戏中最为精彩的瞬间,也就是戏的高潮部分,这样做出来的视觉效果才能达到最佳”。从小把舞蹈当作兴趣练学习。

不锈钢抽象跳舞的女孩雕塑

在纱阁戏人的舞台上,无论是金戈铁马的沙场,还是忠臣义士的精神、婉转千回的爱情,这些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故事和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都会给观赏者留下启发和感悟,带人进入一种深意的真实之中。所以说,戏人是戏的灵魂,也是民间艺人精心制作、尽力张扬的核心内容。纱阁戏人的用料很普通,有泥巴、木板、洒金宣纸、生丝、胶泥、稻草、高粱秆、草纸、颜料、硬纸壳、棉花…生丝专门用来制作胡须和英雄球,硬纸壳用来制作头盔,银箔纸可以制作头盔顶、镜子和枪头,铁丝则用在肢体的连接点,也可以做成翎子。宗白华说:由舞蹈动作延伸。

不锈钢跳舞儿童人物雕塑

纱阁戏人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包括给戏人搭骨架、设计姿势、用泥捏出四肢、画脸谱、做服饰等,主要以纸、泥、木头、绳为原料。戏人的四肢和头部是用泥巴捏制而成的,首先要制作人形骨架,根据戏人不同的特征,用高粱秆、稻草扎成人形支撑重心,站立者需要两秆,坐者仅用一秆。制作戏人的主要材料泥巴,必须用黄胶泥,这种泥粘性好并且杂质少,塑造起来不容易变形和开裂。把草纸和在泥中,用木锤不断敲打泥巴,直到纸纤维展开和泥粘在一起,这样处理出来的泥巴基本不会变形和开裂。又可以在生产中协调人们的劳动步伐、在舞蹈中使舞者舞姿整齐优美、在练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

公园跳舞的女孩人物铜雕

戏人的形体是否美观,主要在于稻草外面的纸裹得是否得当。所用的草纸柔软挺括,不易破碎,等胶水干透外面再裹一层洒金宣纸,将前后心用胶粘住。洒金纸既柔软又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做好了像轻纱一样漂亮。然后是装饰戏人,包括画脸谱、贴头饰、戴服饰,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比如,用红色表示忠、勇、士、义、烈,如三国戏中的关羽、刘备;平遥纱阁戏人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其中戏曲艺术是整个纱阁戏人艺术的核心,它表现在纱阁戏人制作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彩绘脸谱就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俯仰跳跃双狮戏绣球的舞蹈。

不锈钢跳舞女孩雕塑

平遥纱阁戏人的彩绘脸谱并不是规规矩矩的,艺人会根据角色融入自己的感受,更加古朴自然。上色之后是贴花,艺人先在宣纸上画出图案、剪好,然后贴在需要的地方。在宣纸上画下各种图案,团龙、云朵、蝴蝶、莲花、浪花、石榴、带叶桃、绿十字花…戏人生、旦、净、末、丑俱全,个个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光彩照人,让人有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木阁顶部与底部木板前方刻有凹槽,设有锁钥,展出完毕可以插板锁闭。隔断包括纱阁后壁与左右题壁,后壁是戏台前后台的分界,多采用三折七屏形式,省略了上下场门。似乎在与飞舞的蝴蝶低声细语。

后壁中间上方挂着题写剧名的横额,七条屏间绘有山石花鸟,书有劝世联文。左右题壁都有题记,或为格言或为诗歌,末尾署以店铺名或年月。虽然每一阁展示的都只是戏剧中的一幕,但阁阁都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做一个好的纱阁戏人,得懂戏文、造型、舞美、纸扎、色彩、雕刻、书法…纱阁戏人制作工艺复杂,集雕塑、绘画、纸扎、立粉、描金、堆景等工艺于一体,根据传统戏曲内容,塑造各种不同角色于一阁。以阁子里搭建的小小舞台为媒介,择剧中精彩场面,展现刹那间的剧情。闳丽律动的舞蹈表现生命的激昂。

它表现的内容,多取材于当时百姓熟知的晋剧、京剧、昆曲舞台上的传统剧目,阁内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妆饰异彩纷呈,舞台和道具都很逼真。强烈的艺术魅力折射出制作者的聪明才智、高超的技艺和对戏曲的深挚热爱。纱阁戏人填补了我国古代造型艺术上的一项空白,丰富了民间工艺美术的资料,同时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山西蒲州梆子分化出中路梆子这段历史,留下了形象的佐证。“清虚观里珍藏的纱阁戏人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年长日久,已经有了虫蛀、风化、干裂、潮侵、颜色脱落的现象。组建高原首支学生舞蹈啦啦操队。

”平遥县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霍文忠介绍,目前传承这项非遗的民间艺人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已去世,其子是县级非遗传承人。该项目还有省级和市级传承人各1位,3位传承人都已五六十岁。他认为,因为与当代生活脱节,平遥纱阁戏人明显缺乏活力。而随着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化的冲击,这种工艺已经很难得到传承。生于1929年的雷显元,是平遥纱阁戏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平遥第二代纱阁戏人“余庆堂”号掌柜雷天寿之子。老师发现了邰丽华的舞蹈天分。

他从小随父学艺,对纸扎人物、泥塑彩绘、纱阁戏人、古建筑绘画均有深入研究。他曾先后完成平遥县城隍庙的城隍雕像、四十坊里土地神塑像、平遥县双林寺的泥塑神像彩绘修复。1959年,雷显元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装修、粉饰彩画,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受到组委会表扬及奖励。1966年初,他参与运城市芮城永乐宫的彩塑彩画,受到相关部门的表扬。1980年退休后,他潜心研究恢复“纱阁戏人”制作工艺,搜集并整理纱阁戏人制作资料,协助出版《平遥纱阁戏人》一书。融入戏剧、舞蹈、器乐、合唱、课本剧等艺术形式。

在耄耋之年,他又与中国科学院、山西博物文物修复专家一起进行平遥清虚观纱阁戏人的修缮工作,仿制恢复了遗失的8套纱阁戏人,填补了这项技艺的空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邵悦文是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79年,平遥进行文物普查,邵悦文在拆修市楼时,发现仅存世的36阁纱阁戏人,当即运送至平遥清虚观予以保护。师生们用歌声、舞蹈、戏剧、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

随后,他与李有华对遗存的纱阁戏人进行勘察研究,让这一珍宝重见天日。1992年平遥博物馆成立,邵悦文与李有华共同对纱阁戏人进行修复。2014年,他们将36阁纱阁戏人按原工艺、原形制、原材料复制,复制的作品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古建筑产业博览会”“2015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展出,受到中外专家的赞誉。邵悦文在《平遥纱阁戏人》一书中对材料和工艺技术等内容进行了整理和编辑,复原作品在平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和晋中市博物馆长期展出。多年来,邵悦文始终对纱阁戏人这项独特的手工技艺情有独钟,不求回报地进行传承与发展。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一曲。

冀云丽是平遥纱阁戏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65年,她出生于泥塑纸扎世家,传到她这里是第4代。她从小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和雕塑艺术,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纸扎技艺,后来师从集绘画、雕塑、书法于一体的李有华,潜心学习绘画、雕塑、纸扎艺术。在双林寺工作期间,她刻苦钻研古代各个时期的雕塑艺术。1985年,冀云丽到中央美院进修学习,技艺水平至此上了一个新台阶,后一直从事绘画、纸扎、寺庙雕塑等工作。老人也喜欢在早上和饭后在楼下打打拳跳跳舞。

1999年,因教学需要,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研究所请她仿制了五阁纱阁戏人。冀云丽认为,“传承人的匮乏以及年轻艺人对传统戏曲知识的缺失,使纱阁戏人的传承面临困境。”由于纱阁戏人还没有商品化,冀云丽平时的工作主要以庙里的传统雕塑为主,有时也做古建彩绘之类的活儿,只有空闲时才会制作纱阁戏人。为了使纱阁戏人传承下去,冀云丽正在年轻人中物色传承人。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