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游记之曹操运兵道

1-曹操运兵道、亳州老街亳州,简称亳,很容易读错的名字,古称谯城,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曹操的故乡,是一座和曹操息息相关的城市。已发现八千余米,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2001年6月25日,曹操运兵道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2月,亳州市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旅游景区。
Date: 2022-10-12 09:44:30 | View: 71

亳州游记之曹操运兵道

亳州,简称亳,很容易读错的名字,古称谯城,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曹操的故乡,是一座和曹操息息相关的城市。也是世界中医药之都、百强药企半数落户亳州,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生成中心。曹操运兵道又称曹操藏兵道,在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分别通达城外。已发现八千余米,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2001年6月25日,曹操运兵道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雕塑

2016年2月,亳州市曹操地下运兵道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都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为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皆喜好文学,奖励风雅,身边聚拢了一批因社会动乱而流亡各地的文士,他们临涡而赋、登楼高歌、宴游赏乐、诗酒风流,共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在文化上,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学的灵魂,他们继承大汉遗风,上袭春秋战国灵脉,下开隋唐文化先河,拓荡盛唐浩气。

魏武帝曹操砂岩石雕塑像

又有一大批许昌籍的才子聚集在曹氏周围,为建安文学的发展推波助澜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唐宋时期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由于涉及军事机密,除高级将领外无人知晓,所以史书记载较少南宋嘉熙四年,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余年未被发现,道光二十一年,黄河发生了持续八个月的南翻,河南、安徽受灾严重,亳州城被淹,运兵道再次被深埋,民国二十七年,曹操地下运兵道于首次被发现。现存运兵道,因非一个朝代修筑使用,故结构不一,宽窄不同,高低不等。

曹操曹丕曹植铜雕

第三种是砖木结构,也就是砖道木顶,第四种是宋、元时期的浑砖结构,即全部用砖砌筑。曹操地下运兵道以市内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门延伸,由青砖筑成,总长度8000多米。古地道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单行道是运送士兵的主要通道,道高一般在1.7米至2.1米之间,道宽0.6米至0.9米。古地道内有作战的遗迹,道内设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指挥室等多种军事设施。

曹操曹植曹丕古代人物铜雕

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曹操在讨伐董卓失败时,曾率军返回家乡,以图再起,但因其兵少将寡,曹操为不暴露弱点,出奇制胜,曹操在家乡修筑的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也就是亳州古地下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上地道战最初在战国时期被运用,而曹操运兵道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对古代智慧的一种敬畏。

历史典故曹操把酒论英雄情景小品雕塑

地下运兵道历史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也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古代地道战术的总汇,它远远超过了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后来被被誉为“地下长城”。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