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厚重的内江威远静宁寺风光

静宁寺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四川省威远县向义镇境内,坐南朝北,依山而筑,高低起伏,气势宏伟。全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3万多平方米,共有大小厅、殿、堂及房屋1000余间。该寺庙集儒、释、道三大教派于一体,在全川乃至西南地区均属罕见。静宁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川南地区结构最严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Date: 2022-10-12 12:43:46 | View: 393

历史厚重的内江威远静宁寺风光

静宁寺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四川省威远县向义镇境内,坐南朝北,依山而筑,高低起伏,气势宏伟。全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3万多平方米,共有大小厅、殿、堂及房屋1000余间。该寺庙集儒、释、道三大教派于一体,在全川乃至西南地区均属罕见。“静宁寺原系古刹丛林、明末兵燹之余,仅遗山顶破屋数楹,故名高庙子。后修成观音殿,本‘定静安虑’之义,以期世界康宁,乃更名静宁寺。

不锈钢钢管铁艺景观摆件

”庙内建筑物富于明、清风格,在建筑结构上既保持了中国古庙宇对称性和古建筑的风格,又体现了西方园林式建筑特色,堪称中国古建筑的一座博物馆。原本石梯上有一排极具特色中国古典牌坊式建筑,可惜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石梯上空荡一片,再上面是大雄宝殿。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和东北中学曾内迁来此办校近8年。1936午11月,东北中山学校撤离北平,辗转南下,流亡苏、湘、桂、黔、蜀数省。

不锈钢莲蓬雕塑

这些东北少年历重庆轰炸之灾难、经失亲丧友之痛楚、持读书救国之信念,1939年5月下旬,到达西迁最后一站——四川静宁寺。从此,师生们开始了相对安定的校园生活,迁于此地共办124个班,近八千名学生,度过了的七年半读书生活。抗战胜利后,中山中学于1946年10月踏上返乡路,告别了静宁寺。全国惟一的一所国立中学——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和张学良任校长的东北中学南迁校址,在此办校为祖国输送了大批抗日爱国人士和祖国建设栋梁之才,无数英才享誉世界各地。

青石连年有余浮雕石门墩

期间共培养了8000多名学子,其中有不少已成为中华民族精英,如: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陆平、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刘达、曾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的郭峰、原国家经贸委主任李东、中科院院士赵鹏大,参加设计和制造我国第一批飞机、第一艘导弹潜水艇、第一台拖拉机的教授方同德、廖湘思、何保献、荀池中、导弹之父王明久等,著名数学教授丁尔升、著名诗人郭小川等均曾在此校就读。1940年宋庆龄、宋霭龄和宋美龄视察威远县静宁寺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和川南慈善总会。

不锈钢镂空长颈鹿雕塑

“全受全归”四个字还清晰可见,这是出自《礼记·祭义》:”,含义是认为人的身体来自父母,应当终身洁身自爱,以没有受过污辱损害的身体回到父母生我时那样。静宁寺的建筑有一大特点——中西合璧,这样的西式建筑写上传统的文化思想,十分特别。静宁寺巍峨雄伟,殿阁连绵,建筑精巧,布局奇特,斗拱柱梁,琉璃简瓦,雕龙刻凤,富于明清风格。寺内孔子殿、儒林院、慈善堂、八德池、五福桥、字库塔、凉亭等景观,尚保存完好。大多数建筑都是木串壁、小青瓦、白粉墙,无雕梁,不画栋,即使房檐跳脚偶有雕饰,但简练朴拙,具有明末清初中式建筑特点。

跑步人物玻璃钢彩绘雕塑

那时候的人们,几千年来对文化对字纸,皆有一种本能的崇拜。字纸往往要收集起来,举行一定的仪式后,在专为焚纸所修建的字库塔中烧毁。从字库塔里面可以看到塔身里面是中空的,没有梯子可以上去,每一个孔洞是环绕上行到顶端,中空的字库塔,也似乎印证了作为焚纸的功能。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