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是中部教育大省,武汉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高校,在城区生活的时间长了,很容易发现每个区域都有高校园区的身影。相对来说,江对岸这边的武昌及周边区域高校密集程度要高于其他地区,即便是稍微偏僻的青山区也有好几座特色院校。前不久,小编前往青山办事,在工人村附近建设十一路周边金嘴街上就发现了一所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学校的面积不大,但里面的建筑布局充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炼钢时期的风格,老式教学楼、宿舍被高大的树荫遮掩,各种标语和宣传牌让人恍惚以为穿越回了那个激扬的年代。

从市区出发,武昌这边可以走临江大道,向北直线行驶,穿过武昌区到青山区,在临江大道尽头矶头山公园处转到东边的金嘴街上,工程职院的大门就在街道中间位置,比较醒目。如果是从其他地方过来,那么走城市的三环线最省事,在三环线青山区与建设十一路的出口下,往北行驶到建设十一路与金嘴街交汇的地方,转过去就是学校大门口。与中心城区的高楼大厦街景比,工程职院所在的金嘴街,还是一副低调的“乡村即视感”,楼栋和行道树低矮,行人稀疏,有的地方还在施工,僻静且冷清。

走上金嘴街后,这种僻静感更加突出,双向两车道的宽度,一路公交车站点抵达,路面粗糙。工程职院面对的沿线上还修筑着围墙,不知道是要拆迁还是重新修筑更大的建筑楼栋,偶尔看得到学生模样的青少年,一群群骑着单车走过,自在又张扬。进学校大门,氛围并不豪迈,至少没有那种现代化高校的气势,像什么高大的教学楼,时尚的喷泉和雕塑,工程职院里都没有。在学校入口慢慢走动,沿主路进到最近处的教学楼,那是一座掩藏在树荫里的小楼。楼体简约,样式明显与现在的建筑不同,四五层高度,外墙一片白色的装饰,这也是工程职院给人的第一印象。这边主路的一旁是围墙,建设的一派复古感,墙壁与其他学校普通的墙壁不同,它在墙上刻了浮雕,并且浮雕的主题也很有特色。

从外向里依次数去,浮雕有五个,雕刻的是人物形象,有教育学家,也有地质学家,古代和近代的都有。想着一般学校都是张贴宣传写真,或者画像,工程职院里直接在墙上“开工”,确实与本专业非常对口,这样的宣传方式很有感染力。顺着主路到校园的小广场处,这里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综合楼”,不一定是综合楼的名字,类似这个功能分区。楼栋只有三层,高度有限,但体量很大,特别是样式,充满了复古风格,像小编这样的外行都能看出来有一定历史了。

楼栋正面是一个大门,左右两边外墙的窗户呈横纵直线分布,对齐了每一层楼体的高度,窗户边缘还修建了凸起来的水泥边框,将大楼的立体感衬托出来,外观上看着非常坚固。大楼楼顶用的是红色瓦片覆盖,从大门向上拓展的屋顶还做了倒三角的框架,让大楼的形态看着更像前苏联建筑样式。由此也能联想到,工程职院校园里的这栋建筑一定是在我们与前苏联关系最融洽的年代里修建的,那个年代,不仅是武汉,全国各地都在大兴苏联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或者是设计研究院使用,或者是高校使用,是科研人员的专属,它们一般拥有立体的窗户外墙和高大的倒三角元素屋顶,且外墙统一会刷成水泥灰色系。那个年代,同样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劳动光荣,类似的主题也是时代最流行的,且那个时候的人们也最纯粹,一门心思做事情,将事情做得最好。继续走过工程职院校园,发现其他地方还有更多的老建筑。学校的图书馆,只有两层楼高度,外延式的楼梯,红砖墙和玻璃碎石外墙相互参杂在一起,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变得斑驳不堪。

可即便变得很陈旧,但楼梯的功能使用一切正常,外墙的装饰也是老样子,丝毫没有大修大补的痕迹,这充分说明当年的建筑质量很过硬。走过图书馆,又发现几座实验楼,还有类似仓库的建筑,只有一层高度,四面的红砖墙,在树荫映衬下,透露出古色古香的意境来,这样的楼栋估计在其他高校里很少看得到。值得一提的是,工程职院里的这些老建筑和老教学楼,虽然建设年代久远,看着斑驳不堪,但无一例外都在正常使用中。看着学生从这一栋可能比他们年龄还要大的楼体大门走出来,又穿过另一栋楼,让人恍惚觉得时光又退回到了六七十年代。

那个年代没有如今斑斓的服饰和色彩,只有单纯的绿色、蓝色和金属灰色,但那个年代人的精气神,饱满且昂扬,他们使用过的保留至今的大楼,更像是一种带有文化艺术价值的丰碑,启示着我们,要踏实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