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著作记述了先秦时期各个工种的设计、制造和管理规范,提出“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要素为好手艺的标准。在21世纪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曲阳石雕也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创新潮流。在继承《考工记》核心观念基础上,曲阳石雕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并创造性地提出“材美、工巧、器韵、时宜”,合此四者为当代的中国好手艺、好雕塑的新标准。自2020年年初至今的疫情岁月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让我们为之动容的白衣天使。

他们抗战在疫情一线、奔忙于防控社区,服务在每一个被我们忽视的角落,在这几百天漫长的令人煎熬的岁月里,让全国人民又一次认识到了他们的伟大、勇敢、坚韧,无私。在社区近距离和一幕幕感人的视频、图片等半直观、有距离的了解后,2021年的年初我将积攒了几百天的感动化作成了一种创作冲动,想要创作一件表现伟大的白衣天使的雕塑。创作之初是资料收集、草稿,如何将现实中的白衣天使定格为一件雕塑作品,不仅要通过造型展现人物情绪,还要考虑汉白玉石材的材质要求,尽量避免太过于尖锐轻薄的形体出现。

在进行了一番挣扎与选择后,最终定稿不是日常司空见惯的“壮志凌云”式的激昂形象,而是将他们日夜奋战后的疲惫状态展现一次。在塑造表现的环节,经反复斟酌,舍弃了传统的泥塑制作原型,然后再经过点形机复制成石雕的模式,还是选择了真实再现的形式,应用了时下最为便捷的三维扫描仪和数控雕刻。接下来即是网购防护服、护目镜、口罩,鞋套等,为方便动态调整到一个最佳角度,自己穿上防护服,在扫描师傅要求二三十分钟的静止状态下完成了初步真人形态扫描。

本来设计的两个疲惫状态的动态,在扫描了以后,呈现在显示器上的两个一对比,明显有表达差异,于是,自然选取了其中一个更加有感染力的坐在地上的数据作为母本。为营造一些更加符合雕塑人物设定的状态,将头部和肩颈关系做了一些调整,然后将服装上一些影响形体的小衣褶做了修改,并调整形体及非雕塑量感的薄形,使之有汉白玉石雕应有的厚度和量感,便于雕刻过程中适合于石雕材质的刀头旋转雕刻。

为表现白衣天使的纯洁的奉献精神和原有服装色彩,我选择了优质的一级四川汉白玉石料作为雕刻用材。考虑雕塑成型后的体量和展陈效果,然后再实施实质的从虚拟变为现实,从电脑里的数据转变成汉白玉石雕的过程,期间一直也在思索如何将工艺发挥到一个现阶段的天花板。在确定体量大小阶段,如果一比一的体量除了有一种错觉外,也不容易营造“疲惫、无助”的旁观者远距离视角,故而采用了缩小到一个39厘米高,65厘米长的尺寸较小的体量。

纵然是能解决人间病疾的医生,他们也有疲惫虚脱的时候,他们,谁来疗愈?他们现在这个状态,就像一个个精疲力尽的小孩子一样,虽然内心坚强,但也有被疲惫压垮的时候。雕刻石材的技术层面,考量了现阶段的刀头及机器所能做的,并衡量机器时间和人工时间的优缺,机器雕刻与人工雕刻的呈现效果的优缺,将刀头的粗细程度与修整师傅相结合减少无用功的良性对接,粗胚雕刻过程及细胚精修过程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所谓“机器雕刻”的数控雕刻在雕刻之乡曲阳已经应用了十数年了,应用范围和技术高度也在持续发展。

但大部分应用在了大型城市雕塑或建筑构件中,而对于小型架上雕塑的多轴精刀则比较稀少。人工修整阶段,工人师傅需要将机器雕形后的石雕毛坯从数控车床卸下来,并搬到带水作业的小车间进行了精雕细琢的雕刻修整。原作者的精修收尾必不可少,雕刻工艺的面面俱到是现阶段一个好的精修师傅的基本操作,但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有时候主要虚实结合、突出重点。收尾阶段,也将一些需要加强和减弱的地方做了调整,拉开了同一件雕塑上的视觉和心理上的空间差距,更符合原作者的原始创作理念和预期效果。

制作完成再回到最初,我们完成作品后是否依然守着那种“初心”?本来预设摆放为一个有窗户进来一缕光线的墙角,营造暗夜与光明,困难与希望,真人与虚幻的距离感,这样应该是最好的。周边环境的光线,摆放的高低,朝向,不仅让观者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受到一些同理心的感染,继而引发一些思索或行动,也有感受雕刻工艺、处理手法的较专业的因素,在材质的利用上也可以通过光线或摆放角度近距离感受汉白玉晶莹润泽的材质美。在这个前期酝酿时间长,制作周期很短的雕塑过程里,除了对当下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记录和歌颂,也有当代新科技技术的应用,也希冀此过程能为行业发展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