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古以来就是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有人奉他为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雄。如今,曹操的生死之地又成为焦点话题,无论是安徽亳州与河南永城的曹操故里之争,还是河南安阳曹操墓的真伪之争,都吸引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三国爱好者,我对这些当世公案并无兴趣,来到亳州只是为了探访一下当地与曹操有关的历史遗迹,表达一下自己对这位传奇人物的仰慕之情。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黄淮平原中部,秦汉时为沛国谯县。我从亳州火车站乘汽车到老城中心,曹操的身影一路相随,魏武大道、魏武广场、观稼台、曹操公园以及随处可见的曹操雕像都为这座城市打上了标签。
在亳州城东的白果树街,有一处标注为“魏武故里”的遗迹,这就是曹操的故宅,其子曹丕也出生在这里。故宅的地面建筑早已不存在了,只有曹操种下的两棵白果树,历经千年屹立至今。这两棵白果树被民房包围在两个小空场内,其间相隔百米,可见当时宅邸的面积之大。树下立有石碑和香炉,树上挂满了当地居民祈福的红布条。树下开杂货店的大姐告诉我,这白果树沾了曹操的灵气,附近居民有什么为难之事,就到大树前拜一下,事后在树杈上挂个红布条,即表示还了愿…
观稼台是曹操讨伐董卓失败后,返乡整军备战,推行屯田制时所建遗迹。当年,每逢庄稼播种、生长、收割时节,曹操经常会登台瞭望,关心农事。临近城区的东观稼台位于东台路,从前四周都是农田,站在台上,周边景物尽收眼底。而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巍峨的高台逐渐被民居所占据。我在当地打听了半天,终于在居民的指引下来到一处坡地前,找到了刻着“东观稼台”的石碑。沿着土坡再往上走,台顶有三间破败的老房,为东台庙。时移事往,虽然周边景物已沧海桑田,但东观稼台主体尚存,算是为访古者留下了一丝慰藉。
八角台则不像东观稼台一般难寻,其遗址位于亳州城南建安路西侧,如今台子边缘虽已模糊不清,但主体仍高于地面5米左右,距离很远就可望见。东汉建安七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这一年他率众回到家乡,在城南筑起八角台,台上设大飨堂,犒赏随军将士及家乡父老。我沿着长满杂草的小路登上台顶,放眼四望,阡陌纵横。除了募兵屯田、恢复经济之外,曹操还在亳州修筑了巧妙坚固的防御工事。
适逢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亳州作为曹操的第一个根据地而得到了悉心经营,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地下运兵道。《三国志》中曾多次记载曹操“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可见地道战是曹操最为驾轻就熟的战术之一。现存的亳州城地下运兵道总长度约12公里,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曹操当年通过这些四通八达的暗道把数量不多的士兵精心调配,每每声东击西、出奇制胜。运兵道大门位于大隅首南侧,一层是个不大的展览馆,入口就在这间房子的墙角处。
沿台阶下行,迎面砖砌拱门上挂着写有“运兵道”三字的牌匾。再往里走,一股凉风扑面而来,有种小时候钻防空洞的感觉。昏黄的灯光下,青砖砌的两壁齐整光滑,载满了历史的痕迹。从示意图上看,这段地道为并行双道,人员往来并行不悖,只不过当下只开辟出一条道路供人游览,故显得狭窄局促。地道并不笔直,而是如游龙一样蜿蜒曲折,视野伸展十几米就会被墙壁遮住,这无疑是为了战争而设计的。而地道中众多的机关——猫耳洞、绊腿板、障碍券、陷阱、传话孔、刺枪孔…
这些精妙的防御设计大部分都沿用至现代,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还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不得不令人感慨古人的杰出智慧。东汉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挥笔题写“衮雪”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