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代文风,成就建安七子

可见在人们心目中,曹操的负面形象实在是深入人心。不过无论人物大小都有其多面性,曹操当然也是如此,抛开他的军事政治作用不说,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在他的带动下,才形成了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意境宏大的“建安风骨”,产生了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巨匠。
Date: 2022-10-16 14:25:26 | View: 31

开一代文风,成就建安七子

在很多文艺作品中,曹操都是一个欺世奸雄的形象,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如此,在很多戏曲中更是如此,他经常以“白脸奸臣”的形象上场。不过无论人物大小都有其多面性,曹操当然也是如此,抛开他的军事政治作用不说,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在他的带动下,才形成了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意境宏大的“建安风骨”,产生了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巨匠。曹操生于汉末乱世,自幼就有大志,在驰骋疆场之余,他经常用诗歌、散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真实反映民生疾苦,称得上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

曹操曹植曹丕古代人物铜雕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十分关注时事,自然而然会在诗歌之中有所表达和流露,《薤露行》和《蒿里行》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薤露,是指薤叶上的露水,《薤露》是古代送葬时唱的挽歌。诗中的“廿二世”指东汉灵帝,他任用何皇后之兄何进想要铲除把持朝政的奸宦,无奈所托非人,何进因为犹豫迟疑而导致行动失败,没能成就大事,皇帝也被奸人挟持。后来董卓把持朝中大权,又杀死了少帝刘辩,大汉基业被毁,继位天子再次被挟持。君臣子民陷入颠沛流离之中,无奈踏上迁都之路,一路之上君臣相顾含悲,百姓哭声不绝。

魏武帝曹操砂岩石雕塑像

曹操在这首诗中以悲怆的笔调描绘出当时政治动乱、民不聊生的场景,表达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对汉室倾覆深深的哀痛之情。全诗从大处落墨,格调悲凉慷慨,俨然是为国家丧乱、君民受难所唱的哀歌。《蒿里行》堪称是《薤露行》的姊妹篇,此诗用白描手法真实记录了当时军阀混战的纷乱场面,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几句,作者直抒胸中悲愤,读来催人泪下。

古代名人曹操石雕

诗歌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寓情于景,情理交融,抒发了作者希望招贤纳士及早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北伐远征乌桓,一路山高路远,危险重重,经过长途跋涉和全军的英勇奋战,大军最终取胜回师。在归来途中,路过碣石山时,他登高远眺,只见大海苍茫,风光辽阔壮观,不由兴起而作抒怀诗《观沧海》:想到北伐乌桓已经取得胜利,北方统一有望,诗人心中满是豪情壮志激奋不已,因此眼前所见尽是生机盎然,景象奇幻。诗句语言质朴却气象雄浑,后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它“有吞吐宇宙气象”,显然代表了历代读者的激赏之情。

曹操曹丕曹植铜雕

曹操不仅自己能诗,更带动自己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诗词歌赋上的创作,三人合称“三曹”。曹丕的诗歌委婉悱恻,多写爱情与伤感,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曹植在建安时期最负盛名,他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有100多篇,其中《七步诗》创作于和哥哥曹丕的残酷斗争中,词浅意深,流传很广。曹家的显赫地位和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对当时的文坛产生重要影响,那时的诗人们开始在诗歌内容上更多关注时事,表达对当时人民所受灾难的同情,在文学风格上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产生了不少好作品,涌现出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诗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其中孔融能诗善文,他的六言诗反映汉末现实,散文则锋利简洁。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雕塑

王粲代表作《七哀诗》、《登楼赋》中所表现的哀思,很能代表建安风骨。曹丕在他所著的《典论·论文》中,称赞这七个人“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抛开前人的固有印象看曹操,可以领略到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多个方面,他不仅仅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更是一位极具胆识和才华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宽宏博大的境界。正是在他的倡导和带动下,大批关注民生、敢于表现社会现实的优秀诗人应运而生,形成了繁荣的建安文学现象,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典故曹操把酒论英雄情景小品雕塑

相关图片

相关资讯

微信/电话同号 135-8216-1651
返回顶部
导航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