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发挥各类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的作用,日前,全国普法办公室印发通知,确定47个单位为第三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深圳民法公园榜上有名,喜获殊荣。时间回溯到2017年,当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民法总则》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完成了“两步走”中的第一步。

同时,全国人大将按照计划继续编纂《民法典》各分编,并于2020年完成审议。在这一背景下,深圳市龙华区委区政府和深圳市司法局在一次座谈会中决定,为纪念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总则》,同时为下一步公众学习民法典打基础,要共建一座民法主题公园,并通过建设主题内容,展现民法典基本内涵和民法精神,而后根据编纂进程不断对内容进行丰富完善,记录中国民法发展进程。可以说,建设民法公园是为了纪念国家重大立法成果,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法精神,更是希望将深圳民法公园打造成全国普法宣传教育的标杆阵地,为群众提供一个优质的民法学习平台。

深圳民法公园更是获得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司法部部长唐一军高度评价肯定,并被新华社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记”专段报道。深圳龙华区委区政府和深圳市司法局用近3年时间,把民法典“搬”进公园,建成了全方位展示民法文化的特色主题公园,让这座全国首个民法公园在社会的关注中揭开面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民法典相关内容的方形大理石墙,一面面“民法墙”高低错落排列,墙面上除了刻有文字外,还有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以及象征公平的天秤等图案。“民法墙”的一侧矗立着马克思、西塞罗、谢怀栻等著名法学家的雕像,他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手捧书本目视前方,有的正在陈词激昂地演讲。面对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置身其间时仿佛可以与之跨时空对话。

继续往前,可以看到一个水池中放置了许多文字和字母雕塑,有中文、英语、法语,虽然形态各异,但他们都表达了同一个含义——民法。婚姻法展示区设置了由一大一小两颗心组成的雕塑、由九座心形铁栏构成的“同心廊”。该区总体采用船型设计,象征着结婚的伴侣驶入“爱情的港湾”这一寓意,给公园增添了一抹浪漫气息。公园内架设了环形步道,名为“民法环”,沿途印刻了48个案例,讲述“华仔”一生与民法的故事,市民可边走边看边思考,拉近民法与市民的距离。同时,公园重点布局“民法纪年轴”,选取我国法制史上15项最具代表性的民事立法大事件,以轴线形式延展,打造最具仪式感的门户空间。

坐落在公园内的民法博物馆通过室内外声光电游戏、发光台阶等形式,将民法知识生动地融合入游戏场景中,实现休憩娱乐、普法学法有机融合。深圳民法公园提升打造“一环、一轴、一馆、四分区”景观格局,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合同编、继承编、物权编、侵权责任编、人格权编等分则内容融入景观节点设计,用不同景观或建筑与之呼应;运用民法墙作为主要元素,展示民法总则编主要内容,通过“雕塑+名言”,生动展示全球不同法系特色及理念,实现民法分编、总则编内容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