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山公园南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直径20米的圆形喷水池,池内有一组七个栩栩如生的花岗岩雕塑,它就是青岛的标志性景观《儿童嬉水》,几乎每个青岛人的家庭里都能找到一张在喷水池前留影的照片。“当年,它一亮相在岛城就轰动了,那时候喷泉在国内也是刚刚兴起来,青岛还没有喷泉。于是,就请了当时省内有名的雕塑家来创作了一个《儿童嬉水》的雕塑作品,用来寓意海洋和希望。1974年,这座《儿童嬉水》雕塑喷泉投入使用,在岛城乃至省内都引起了轰动,很多城市的园林专家都来考察学习。
2010年,青岛中山公园喷水池整修,位于喷水池中的群雕《儿童嬉水》由于历经年代的风化已经出现裂缝。在报道雕塑修复的同时,《青岛晚报》发起了“七小童雕塑原型”的追踪报道。随着报道的深入,当年作为雕塑原型的七个小童陆续浮出“水面”,作为雕塑设计人员之一的张建钢与李忠民虽然年事已高也在修复现场出现。张建纲是设计建设的负责人,七小雕塑原型是他负责寻找和组织雕塑的。
据张建纲介绍,中山公园当年只是一个简单的公园,进入大门后就是一条笔直的道路。当时自己在中山公园工作,大家觉得这样并不美观,就想用一样东西将道路和大门隔开。后来经过几番改动,最终选定了雕塑的内容,可是雕塑的原型又成了困扰设计团队的问题。张建纲得知在中山公园附近有一所幼儿园,他便带着其他参与设计和雕塑的工作人员到幼儿园找“模特”。“幼儿园里的孩子很多,为了方便选择,我们给每个孩子都拍了照片,为了表现在海边的场景,借用了幼儿园的游泳圈、木板、玩具等当道具,让他们摆不同的姿势。
由于雕塑要求立体感较强,每个孩子我们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最后对着照片一遍遍筛选。”张建纲说,最终他们选择了七名孩子,四名男孩三名女孩,这些孩子都很漂亮,身高差不多,有意思的是,为了凸显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雕刻的时候都比原型胖了一圈,最后看看都成了小胖子。以假山作为中心雕塑,将孩子们围在带有三条鱼的假山周围,很好看。
据王永蕙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其曾经在青岛市博物馆四川画家李代远先生的画展中遇见过连老师,在与他的谈话中得知中山公园的雕塑《儿童嬉水》是他设计的。“说来你们也许不相信,没有报酬,只有每天两毛钱的午餐补助。最后结算的时候一共是35元,刚好买了一个小半导体收音机。1972年初,青岛市委宣传部找到连老师,交给他一个任务:设计开始每隔半月二十天,市里组织美术、宣传的相关人员来审查稿子,共审查了三次。最后一次选中了连老师的《儿童嬉水》,理由是儿童题材好、用花岗岩石做永久、时间不受限制。于是李珂敏、王述喜、陈显林、王昭善、单传统加上连老师共六人,组成了雕塑《儿童戏水》的创作班子。
谈起《儿童嬉水》的构思,连老师说因为地点离儿童乐园、大海都近,毛主席也号召全国人民到大风大浪里锻炼,用儿童洗海澡最适合这个环境,所以就设计了:跳水、抱球、拿救生圈、拿帆船模型、打旗语、旁边放着一个小桶准备玩水,共六个孩子,中间鱼的造型是背景衬托。只有李珂敏先生将那救生圈的男孩儿改为女孩儿,其他完全按照原来的设计。据刘春弟介绍,李轲民、连义乾都是我的恩师,1974年左右中山公园儿童嬉水是在汇泉广场主席台下面房间创作完成。我上初中就跟连义乾老师学绘画和雕塑,那个时候就去看李轲民老师、连老师在汇泉广场主席台下面做儿童嬉水雕塑,那里还有多位雕塑老师都在那里做雕塑,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每个儿童石雕都是用手工凿出来的。
其实,《儿童嬉水》由多人集体完成,核心人物是李轲民。《儿童嬉水》在岛城艺术界内部一直被公认为是李轲民的作品。1985年2月2日,青岛画界老人晏文正曾经在《青岛日报》发表文章指出,1973年李轲民为中山公园喷水池制作了花岗岩群雕《儿童嬉水》,“很受中外人士的赞赏”。李轲民,原名李文贵,青岛市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艺专雕塑系,与司徒杰、傅天仇、凌春德等都是同期的国立艺专学生,是青岛第一位科班出身的雕塑家。
自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以其为代表的青岛第一代雕塑家们创作了大量以人物雕塑、事件表现为主的城市雕塑,促进了青岛雕塑的发展。1973年,李轲民为中山公园喷水池制作花岗石群雕《儿童嬉水》。青岛画界老人晏文正曾评论,“寓意包涵于纯朴,华美被诚实所隐掩,是李轲民先生的雕塑特色。”从其创作的《蒲松龄》、《崂山石匠》中都可以获得这种鲜明的感受。文革结束后,青岛雕塑进入个性化创作阶段,李轲民也参与其中,创作了大量雕塑作品。在1978-1985年间,青岛市参加全国、山东省展览并获奖的作品就有李柯民的《晨》、《琴岛的传说》、《蒲松龄》、《摇篮曲》等。
在李轲民的遗稿中,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青岛城市雕塑十年规划方案》。“从现在开始,逐年把青岛的历史人物,时代精神,革命业绩,美好形象,用城市雕塑的独特艺术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建立在青岛的街头、广场、园林、海滨等公共场所,以发扬革命传统,表彰优秀人物,装饰环境,美化生活,发挥永久的艺术魅力。”其规划包括为以李慰农、王尽美等为代表的革命人物塑像,为以鲁迅、闻一多、萧红、老舍、王统照等为代表的文化名人塑像,为以童第周为代表的科学家塑像,还包括为田横、蒲松龄等历史名人塑纪念像;
也包括在青岛路上建青岛城标雕塑,在小青岛上兴建琴岛传说雕像,在太平路沿海每隔百米建立雕塑长廊,在崂山北九水至潮音瀑沿途建立象形石雕等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合并,成立了国立艺专,当时雕塑系师生在流亡途中,反而有了走向社会底层,走进普通民众的机会。雕塑系的学生开始不满雕塑系的学习仅有习作而无创作的陈规。如李文贵的《屈原》、《鲁迅》,傅天仇的《沉思》、《暴风雨》等。